关于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报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关于农民工学习需求的调查报告
级行政管理班 姓名: 学号:
调查时间:2010年 月 日
调查地点:邵阳
调查对象:农民工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
调查目的: 调查当前农民工学习需求及生活情况
序言
调查情况
调查前言
2009年底,温总理为农妇熊德明讨薪一事,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从政府到民间,都以各种方式关注农民工的生存状况,尽力帮助农民工争取应得的权益,政府部门更是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解决欠薪问题。1.4亿农民工的现状是否有所改善,权益是否得到保护,特别是欠薪问题是否得以解决呢?国家统计局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专项调查结果表明: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工资收入比较低,生活质量比较差,居住、医疗条件得不到保障,休闲方式比较单调,劳动技能普遍偏低,子女教育问题比较突出。据调查,进城务工农民的收入,普遍比在家务农收入高出很多,外出务工是其家庭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许多农民工在城里工作生活,除了维持日常开支外,其余的基本上寄(带)钱回家乡,成为留守孩子、老人的基本生活来源。采取了问卷调查和访问两种方式,调查内容涉及农民工的、、等没有完备的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学系统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几乎没有为外来民工多农民工在外出并没有联系好工作,进城后,一般经城里的亲戚、朋友或已在城里定居的老乡介绍找到工作。据调查,由定居本地的亲属、朋友介绍的占28.20%,由同样在外务工经商的同乡、亲友介绍的占25.99 %,自荐到用工单位工作,占10.51%。另外,还有部分农民工是通过自主就业,招工广告,包工头、老板招募。农民工在城市打工大多居住在简陋的宿舍里据调查,有29.19%的农民工居住在集体宿舍里,有20.14%的人居住在缺乏厨卫设施的房间里,7.88%的人居住在工作地点,6.45%的人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还有12.54%的农民工在城里没有住所,只能往返于城郊之间,或回农家居住农民工大都缺乏相关职业技能,行为习惯也相对散漫,达不到劳动合同规定的标准和要求。我国农民工普遍缺乏相关技能,打工时也主要从事脏、重、累、苦、险以及城市人很少问津的工作。但应该说,某些岗位多少还是有一些技能要求的。这在沿海地区更加明显。试图得到这部分岗位的农民工中,有些人就不希望签订劳动合同,因为在应聘时他们往往夸大了自己的技能水平。同时,由于没有经过必要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培训,部分农民工的行为举止常常有悖于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他们也不希望受到劳动合同的严格约束。总之,达不到要求的农民工担心用人单位根据劳动合同进行考核,因此本身就对劳动合同敬而远之。 一部分农民打工具有季节性、短期性特征,无法签订时间稍长的劳动合同。这些农民工主要是在附近城市打工的那部分人。由于农忙、家属生病等因素的存在,他们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地返回家乡,并且耽搁不短的时间。客观地说,即便签订了长期劳动合同,这些农民工也没有切实履行的条件。如果是短期合同,农民工又觉得得到的是试用期待遇,自己很吃亏。因此,他们基本不愿意签订合同。 一部分农民工抱有明显的“跳槽”意愿,不希望受到劳动合同的制约。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者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追求,通过“跳槽”进行就业岗位更换的现象十分普遍。农民工中也存在抱有这种愿望的人。他们或是为了一时立足,或是为了积累经验,目前暂时就业于本单位,但总认为不长时期将另谋出路,因此也不愿意签订劳动合同农民工法制观念薄弱也的确造成了某些劳动合同的缺失。比如在亲友开办的企业打工的农民就常常认为,要求签订合同是对对方严重不信任的表现。但这种现象并不普遍,不能作为分析农民工劳动合同缺失的基本思路按照培养合格技能型劳动者的要求,逐步建立统一的农民工培训项目和资金统筹管理体制,使培训总量、培训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相适应农民工培训分为以下类:外出就业技能培训,主要对拟转移到非农产业务工经商的农村劳动者开展专项技能或初级技能培训技能提升培训,主要对与企业签订一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在岗农民工进行提高技能水平的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主要对农村未能继续升学并准备进入非农产业就业或进城务工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农村籍退役士兵进行储备性专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主要对有创业意愿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农村劳动者和返乡农民工进行提升创业能力的培训农村劳动者就地就近转移培训,主要面向县域经济发展,重点围绕县域内农产品加工、中小企业以及农村妇女手工编织业等传统手工艺开展培训。其中,技能提升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和外出创业培训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农民在本地创业的相关培训和农村劳动者就地就近转移培训主要由农业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共青团、妇联、残联、扶贫等培训项目应按此分类,由相关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