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长恨歌优秀课件2.ppt

发布:2016-08-19约字共5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吊白居易 唐宣宗 缀玉联珠六十年, 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 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 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 一度思卿一怆然。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祖籍山西太原,出生于河南新郑。   以四十四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一生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前期:二十九岁一举成进士,在仕途上一帆风顺,主要是“兼济天下”。作品以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讽喻诗”为主,如《新乐府》《秦中吟》,35岁写《长恨歌》。   2.后期: 815年因造谣中伤被贬(宰相武元衡),从此过上了“独善其身”的生活,45岁时写《琵琶行》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最大的文学成就——倡导新乐府运动 中唐诗歌流派 形式:即事名篇,采用乐府诗歌的形式而不沿用古乐府名称 内容:多反映现实生活,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社会弊端,力求使诗歌起到干预社会、补救时政的作用 诗人:白居易、元稹等 诗风:多平易朴实,语言通俗直切 诗歌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与元九书》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寄唐生》 为君、为臣、为民、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新乐府序》 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悲剧 白居易11岁时,因避家乡战乱,随母将家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离。之后在那里与一个比他小4岁的邻居女子相识,她的名字叫湘灵,长得活泼可爱,还懂点音律,于是两人就成了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到白居易19岁、湘灵15岁时,情窦初开,两人便开始了初恋。 贞元十六年初,白居易29岁考上进士,回符离住了近10个月,恳切向母亲要求与湘灵结婚,但被封建观念极重的母亲拒绝了。白居易怀着极其痛苦的心情离开了家,贞元二十年(714)秋,白居易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门户大于一切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他们的婚姻无望了,但他们深厚的爱情并没从此结束。白居易以不与他人结婚惩罚母亲的错误,并三次写了怀念湘灵的诗 《长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时每岁十月,驾幸华清宫,内外命妇,熠耀景从。浴日余波,赐以汤沐。春风灵液,澹荡其间。上心油然,若有所遇,顾左右前后,粉色如土。诏高力士潜搜外宫,得弘农杨玄琰女于寿邸,既笄矣。鬓发腻理,纤秾中度,举止闲冶,如汉武帝李夫人。别疏汤泉,诏赐藻莹,既出水,体弱力微,若不任罗绮。光彩焕发,转动照人。 ——陈鸿《长恨歌传》 重墨渲染玉环受到的专宠 “赐浴”、“侍宴”、“三千宠爱在一身”     ——人之常情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迷恋美色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艺术夸张 批判统治集团因腐朽荒淫而招致祸乱 1、蜀中的寂寞悲伤     ——酸楚动人 2、还都路上追怀忆旧     ——缠绵哀婉 3、还宫之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     ——回肠荡气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七月七日”,为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之时,“连理枝”,两棵树枝干连生在一起。诗人将富有意味的时间、地点,与古人常用来比喻情侣相爱、永不分离的两种美好事物会同在一起,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由“恨”而转入“期盼”,写得婉转动人,感人至深。 艺术特色 (一)情节曲折多变 1. 现实情节和想象情节结合,  富有传奇和浪漫色彩。 2. 情节设计曲折巧妙,  波澜屡生、高潮迭起。  贵妃专宠——渔阳鼙鼓——马嵬赐死——  玄宗思念——玉容仙境——寄物传情 (二)人物形象鲜明   诗人只是借历史一点影子,据时人传说蜕化出一个哀婉动人的故事,用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歌咏出来,并没有拘泥于历史。   诗中的故事、诗中的人物形象都是艺术化了的。 唐玄宗李隆基 “汉皇重色思倾国”——点明其好色 从“求不得”到“夜专夜”,从“不早朝”到“看不足”——表现其贪色荒政 马嵬坡兵变贵妃陨命之后,诗人极力刻画人物内心中揪心的恨。 赐死贵妃时   ——欲救不得,眼流泪心流血,矛盾痛苦 逃蜀途中   ——见月伤心,闻铃断肠,寂寞悲苦 还都路上   ——不见玉颜,踌躇不去,追怀忆旧 回宫之后   ——物是人非,睹物思人,触景生情 道士觅魂   ——上穷碧落下黄泉,遂教方士殷勤觅   虽是个迷色误国的荒唐君主,然而作为一个人,却也有着普通人的真情。   这种哀婉缠绵的真情读来颇为动人,令人回肠荡气。 杨贵妃   不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