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及财税制度改革.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四、基于城镇化的财税改革及相关配套改革 2. 建立科学透明的政府间税收划分框架 在确定了各级政府的主体税种后,本文对中央、省和市县三级政府税种及收入归属做了划分,如表3所示。 四、基于城镇化的财税改革及相关配套改革 四、基于城镇化的财税改革及相关配套改革 以上税收划分是针对未开征环境税和社会保障税的情况,若今后开征这两种税的话,则需考虑其收入归属问题。就社会保障税而言,由于社会保障一般为中央政府事务,因此世界各国一般将其列为中央税,但考虑到我国社会保障统筹的水平较低,现阶段的体制状态仍是以省级统筹为主,因此可暂列为中央与省级政府共享税,等到基本养老社会保障事务由中央政府在全国统筹后,再相应转为中央政府收入。对环境保护税来说,由于环境保护属于三级政府共有事务,为调动各级政府进行环境保护的积极性,环境保护可作为中央、省和市县级政府的共享税。 四、基于城镇化的财税改革及相关配套改革 (二)完善公共服务体制,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以公共服务为导向,转变城镇政府职能 政府应把提供“低水平、广覆盖、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责。城镇政府的公共决策应首先服务于社会需求,重点是改善城镇管辖区内与居民生产和生活条件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 2.重视进城务工的农民公共服务需求,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输入地政府要转变思想观念和管理方式,对农民工实行属地管理。 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及财税制度改革 财政部财科所税收政策研究室 张学诞 2013年7月22日 北京 一、城镇化的重要意义 二、财政介入城镇化的基本依据及职责定位 三、创新城镇化过程中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 四、基于城镇化的财税改革及相关配套改革 目 录 一、城镇化的重要意义 2013两会之后,新上任的李克强总理再次推动中国城镇化进程。李克强指出,“我国城镇化率刚超过50%,如按户籍人口计算仅3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平均水平。差距就是动力。”“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被期待为下一轮中国经济的驱动力。城镇化将是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其中存在着复杂的机制,包括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难点和重点问题。 一、城镇化的重要意义 (一)对城镇化的一点认识 1.城镇化的基本含义及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 城镇化是随着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不断向城镇集聚从而人口向城镇集中、乡村地域向城镇地域转化、城镇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城镇生活方式和城镇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扩散的过程。城镇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加快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推动力 按照城镇化的基本动力、推进速度等,将中国城镇化划分为三个阶段: (1)缓慢推进期(1949-1978) 一、城镇化的重要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支持工业化的迅速推进,我国采取了“城乡分割、以乡补城”的方针,严格限制城乡人口流动,城镇化速度缓慢。1949-1978年,我国城镇化率由10%左右仅增长到17.9%,年均增速不足0.3%。 (2)恢复发展期(1979-1992年) 在经济增长的拉动下,城镇化开始恢复发展,并逐渐加速。1979-1992年城镇化率从18.96%提高到27.46%,提高了8.5个百分点,年均提高约0.68个百分点,是前29年城镇化速度的2.72倍和世界同期城镇化速度的2倍;一大批新兴城市迅速崛起,城市总数由216座增加到517座,建制镇由2851座增加到11985座。 一、城镇化的重要意义 (3)加速发展期(1993-今)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中国城镇化进入了加速发展期,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摆脱土地束缚向城市和城镇流动,城镇化率自27.99%迅速提高到51.3%%,年均提高约1.4个百分点;城市数量达到655个,建制镇数量达到20000座左右,并逐渐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等城市群。 一、城镇化的重要意义 2.当前城镇化进程和城市发展中的“五大偏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但是也需要反思在城镇化过程中的过度依赖土地财政、人口过度集中于大城市、过多的非家庭式城乡人口迁移、过高的半城镇化和城市间恶性的GDP 竞争等多种偏向。 (1)城市政府过度依赖“土地红利”,“土地财政”使地价过高并推高房价,城市房地产形成高度“泡沫”态势 一、城镇化的重要意义 “分税制”改革后,受限于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的不匹配,土地出让金成为地方政府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但也造成城市政府的“土地财政依赖症”(见表1和表2)。一方面,土地财政推高了房价,加剧了房地产的“泡沫化”。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城市“征地—卖地—收益”的粗放式土地经营模式,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如有统计显示:2000~2009 年,城市建成区面积、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