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改革过程中户籍制度改革探索.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新型城镇化改革过程中户籍制度改革探索
[摘要]户籍制度改革不仅仅是掌握户口数量的簿籍登记制度改革,而是户籍背后公民基本权益的保障,是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人民渴望享有同等国民待遇的权利、消除社会不公平、缩小社会差异、改变中国社会的二元结构的改革。本文通过对现有户籍制度的研究发现其不少弊端,通过借鉴国外户籍制度,为我国一元制户籍制度的改革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二元制;自由迁徙;一国两策;一元制
一、我国户籍制度的现状与弊端
(一)我国户籍管理的现状
当代中国户籍管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中国本土生活的公民的基本情况,包括居住地、年龄、籍贯、性别、迁徙情况、家庭其他成员等资料的收集、确认和登记的行政制度,主要用于人口管理。它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国际环境、政治根源、经济条件,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必然产物。“二元制”户籍制度就在此应运而生,即“城乡分治,一国两策”。
由于历史的特定原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解决城乡之间存在的矛盾,调整户籍制度,适度放开人口迁徙,对“农转非”问题开始松动,允许一些特殊人员由农村迁往城镇落户。进入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建设全面开展,农民可以进城务工,“画地为牢”控制农民几十年的户籍制度开始改革。进入二十一世纪,各地市开始探索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的区别,统一为“居民”户口,减少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这些伴随着经济发展特点的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还存在一定弊端。
(二)我国现行户籍管理的弊端
第一,“二元制”户籍制度下,城乡居民权利与义务不平等,资源分配不均。
目前我国“二元制”性质的社会管理制度,使居民大体分为城市与农村两大类,拥有城镇户籍身份居民享受优质资源,教育、社保、就业、养老、医疗等各方面享有优厚的权利和待遇,而农村户籍身份的居民无法比拟,这种现实的不平等形成了许多省会不平等现象。
第二,二元制户籍制度阻碍我国城镇化建设。
进城务工农民形成了一群特殊群体,我们一般称为“农民工”,他们由于没有城市户籍,各种社保体系难以建立,待遇也无法和城市雇员平等,权利更是无法保障。农民虽然在城市工作,但是由于户籍没有改变,依然只享有农村居民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一旦发生工伤和大病后,得不到有效的及时救助,出现很多社会问题,使得农民工身心都难以融入城市,不利于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第三,使国家对人口的管理无法完整真实,人口统计数据偏差。
现代户籍管理制度在实践操作上形成了人员流动,户籍不动的现象,人户分离,造成理论上的户口信息与现实中的户口信息不一致,人口统计数据不准确,重登漏登信息现象存在,难以完整真实体现国家人口现状,由此造成我国对人口管理的偏差。特别是农民工群体的激增,多年在异地城市务工经商,在当地也缴纳社保,购买房产,但户籍依然是农村,没有在所属城市进入户籍体系。地方政府在统筹基础设施和财政支出方面均会以统计的常住人口规模来设计,这样就会出现一个人数的偏误,那些在城市生活多年的农村户籍居民,由于没有进入城市户籍体系,就没有算在政府统筹之内,属于设计体系之外。这样就造成了政府对基础设施和基本财政保障的欠缺,形成了许多社会病,比如城市交通拥堵,看病难等。
第四,限制自由迁徙,影响人力资源和社会发展。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人力资源作为生产要素随着市场的需要自由流动,符合市场化配置,而现在的户籍制度运用行政手段极大的限制了这种流动。城乡之间和城际之间森严的户籍壁垒,使其之间交互中断,缺乏交流,无法满足市场需要的人才配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并影响了社会的发展。此外,农民工和外来务工经商人员作为特殊群体一直被排斥在当地体制之外,无法享有当地社会赋予的权利和待遇,身心均无法融入当地社会。同时,作为本地人也担心这些外地人占用本地资源和就业机会,显示排外倾向,这些也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从上述对我国现行户籍制度的介绍不难看出,“二元制”户籍制度已不能适应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急需改革。但“二元制”户籍制度也不是一无是处,自身具有深刻的历史烙印,体现了我国一定时期的社会特点,我们要充分分析其历史成因,才能结合当前时代特点改革户籍制度。
二、二元户籍制度的历史成因
(一)我国现行户籍制度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城市化水平仅有10.60%的典型落后农业国,社会动荡已久,国力不济,经济落后,同时在政治上面临美苏冷战,西方经济封锁,支援朝鲜战争等一系列政治经济阻碍。要想在这些不利形势下自力更生,逐步完成从落后农业国向发达工业国的转变,快速提升国力,国家实行行政干预、政策导向、高度集权为特点的户籍管理制度。1954年《宪法》虽然规定:“居住迁徙自由是每一个中国公民基本权利”。但国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