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克隆抗体的人源化.pdf
6.3单克隆抗体的人源化
鼠源性单抗存在的问题
鼠源性单抗容易产生人抗鼠抗体(HAMA),在体内作为异源蛋白
被清除掉,从而削弱其治疗的有效性。
鼠源性单抗在人体内生物活性降低,不能有效地激活人体的生
物效应。
获得低免疫原性、高效性和人源性的单克隆抗体成为当前
研究目标和热点。
人源性单克隆抗体构建的基本思路
通过病毒转化、细胞融合或基因工程改造,使其和人体内的抗
体分子具有极其相似的轮廓,从而逃避人免疫系统的识别,避
免诱导HAMA反应。
保持抗体的亲和力和特异性
遵守两个原则
降低或消除抗体的免疫原性
单克隆抗体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代:鼠源性单克隆抗体
(momab,莫单抗)
第二代:嵌合性单克隆抗体
(ximab,昔单抗)
第三代:人源化单克隆抗体
(zumab,珠单抗)
第四代:全人源单克隆抗体
(mumab)
第一代:鼠源性单克隆抗体
主要是将来源于免疫接种过的小鼠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
合,继而筛选出既能无限增殖又能分泌抗体的鼠杂交瘤细胞,
进而进行筛选、抗体制备和抗体纯化。
应用限制
半衰期变短
识别
人抗鼠
鼠源性单抗疗效减弱
抗体反应
人体免疫系统不良反应
代谢较快放射性元素标记的单抗药物
第二代:嵌合性单克隆抗体
用人的恒定区取代小鼠的恒定区,保留鼠单抗的可变区序列,
形成一个人-鼠杂合的抗体。
优点:研制程序快,大幅度降低异源抗体的免疫原性,几乎保
持亲本鼠单抗全部的特异性和亲和力;还具有人抗体的效应功
能,如补体固定、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等。
缺点:由于嵌合抗体可变区大约占整个抗体的30%,所以鼠源性
抗体可变区中的框架区仍残留一定的免疫原性,仍可诱导人抗
鼠抗体反应。
第三代:人源化单克隆抗体
用现有的无数已详细分析过的小鼠抗体,取其与抗原直接接
触的那段抗体片段(互补决定区,也称CDR)与人的抗体框架
嫁接,经亲和力重塑,可维持其特异性和大部分的亲和力,
同时几乎去除免疫原性和毒副作用。
第四代:全人源单克隆抗体
抗体可变区和恒定区都是人源的,去除了免疫原性和毒副作用。
制备技术主要有:人杂交瘤技术、EB病毒(EBV)转化B淋巴细胞
技术、噬菌体展示技术、转基因小鼠抗体制备技术和单个B细胞
抗体制备技术等。
人源化和全人源抗体药物因其具有高亲和力、高特异性、毒
副作用小的特点,克服了动物源抗体及嵌合抗体的各种缺点,已
经成为治疗性抗体药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抗体库筛选技术制备人源化单克隆抗体
抗体库筛选技术: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和核糖体展示技术。
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
在体外建立一个相应于体内B淋巴细胞库的抗体库,从中筛选出所需要的抗体。
人B淋巴细胞的mRNA
获得抗原特异性的噬菌体抗体
逆转录
多次吸附-洗脱-扩增
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