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概论教学大纲.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环境保护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本课程是环境类专业的专业课。它根据学科的特点,主要研究主要阐述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环境学涉及面较广,与许多专业课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是环境类专业其他专业课学习的基础,如:环境生物学,大气污染控制,水污染控制,环境管理学等,本课程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环境知识基础。
1.授课对象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水域环境监测与评价
2.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了解当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掌握各类环境问题的特征,形成的原因及机理,初步了解各类环境问题的危害和解决措施,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和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的扩展奠定基础。
3.基本要求
学生应该按照本大纲的具体要求,弄清环境的范畴和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弄清环境污染及主要污染物,了解污染物的危害,掌握环境科学的主要原理,特别是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稀释、弥散和降解的主要过程和环境的纳污能力,掌握各类环境问题的特征、成因及演变机理,能够对所出现的环境问题作出相应的解释和解决措施,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各类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
4.教学方式: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计50学时,含有习题课讲解。
二、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科学
环境的含义及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科学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 教学安排:4学时
● 教学要求:理解环境的含义,掌握环境的分类及主要环境问题的类型;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重点:环境的含义,环境分类
第二章 资源与环境
2.1世界与中国资源的现状及特点
2.2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2.3能源与环境
● 教学安排:4学时
● 教学要求:掌握自然资源的含义、分类和属性,世界和中国自然资源的现状和特点。要求掌握能源的分类、品位初步确定方法,能够进行能源需求量的计算。
● 重点:自然资源含义、分类;能源分类及品位初步确定方法
第三章 大气污染及防治
3.1大气概述
3.2大气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发生机制
3.3大气污染危害及影响因素
3.4大气污染物的综合防治与技术
● 教学安排:8学时
● 教学要求:掌握大气污染的含义及大气污染的类型;理解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因素;掌握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技术
● 重点:大气污染的含义、类型以及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技术
● 难点:理解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因素
水污染及其防治
4.1水环境概述
4.2水体污染及自净
4.3污水防治技术
4.4典型污水处理流程
● 教学安排:8学时
● 教学要求:掌握水污染的定义、水污染源、水污染物的危害和污染物的类型和特性;掌握污水处理的方法和有关计算。
● 重点、难点:污水处理的方法和有关计算。
第五章 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利用
5.1固体废物类型及其技术政策
5.2固体废物的处理方法及典型固废处置
● 教学安排:4学时
● 教学要求:掌握固体废物的定义、分类,常见固体废物的处理方法及相关技术政策;熟悉污泥和城市垃圾处理原理及工艺流程
● 重点、难点:常见固体废物的处理方法
其他环境污染及防治
6.1噪声污染及防治
6.2放射性污染及防治
6.3电磁污染
6.4其他污染类型及其防治
● 教学安排:8学时
● 教学要求:掌握噪声污染产生的原因、危害、防治措施;掌握放射性污染和电磁污染产生的原因及危害、防治措施。了解其他污染形成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 重点: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电磁污染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环境管理与环境法规
7.1环境管理
7.2环境保护法规
7.3环境标准
● 教学安排:4学时
● 教学要求:掌握环境管理含义、内容和我国环境管理有关制度;了解环境管理的基本职能;熟悉环境法概念、中国环境法律体系和法律责任、环境标准及其分类;掌握中国环境标准制定的原则
● 重点:环境管理的内容、中国环境法律体系、中国环境标准制定的原则
第八章 环境监测与评价
8.1环境监测
8.2环境质量评价
8.3环境影响评价
● 教学安排:6学时
● 教学要求:了解环境监测的目的、分类、特点、程序和方法;理解环境质量的概念,环境评价目的、内容或程序;掌握污染源调查方法;认识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及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主要内容。
● 重点:环境质量的概念、污染源调查方法
第九章 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9.1清洁生产
9.2绿色技术与绿色生活
● 教学安排:4学时
● 教学要求:了解《中国21世纪议程》的基本内容,掌握清洁生产的含义、目的、内容和实施途径;理解绿色技术的内容和特征,掌握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的概念。
● 重点:环清洁生产的含义、目的、内容和实施途径;绿色技术的内容和特征
三、考核方式:
采取考试与平时成绩结合
四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