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传染病和寄生虫第二节.ppt
第四章
预防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第二节婴幼儿常见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病因:水痘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病毒存在于病人的鼻咽分泌物及水痘的浆液中,可经飞沫传播,皮肤疱疹破溃后,则可经过衣物或用具等间接传染。A症状:1—2天低热、皮疹、1天后成水疱、3—4天后结痂。典型水痘皮疹出现前1天可呈现前驱症状如低热、不适、厌食等,但很快消失。并出现皮疹。B预防和护理:早发现、早隔离直至其全身疱疹干燥结痂时为止;清洗、搽药;有水痘接触史的幼儿,应检疫21天。C1、水痘病因:由腮腺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病人或者病原体携带者的飞沫传播,也可通过病人分泌物所污染的食品、毛巾、玩具等间接地传染给他人。患者以5—15岁的儿童为多见,患者在发病前2—6天到腮腺肿退前均有传染性,患病以后获终身免疫。症状:以发热、腮腺肿痛为主要特征。预防和护理:①病人隔离至腮腺完全消肿为止。②饮食以流质、软食为宜,避免吃酸、辣的食物。食后漱口,保持口腔清洁。③本病可采用中草药治疗,如板蓝根冲剂等。0103022、流行性腮腺炎病因: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通过蚊子传播。01症状:起病急。①发热、头痛、喷射性呕吐、嗜睡。②2—3天后,体温可达40度以上,抽风、昏迷。③经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脑,使乙脑的病死率明显下降。但少数病人仍可留下后遗症,如不能说话、肢体瘫痪、智力减退。02预防:①应在流行期前1—2月接种乙脑疫苗。②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蚊虫孳生地。033、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1病因:传染性肝炎是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肝炎病毒可分为甲型、乙型和非甲非乙型、丁型等。2甲型肝炎病毒可引起甲型传染性肝炎。病毒存在于病人粪便中。粪便污染了食物、饮水,经口造成传染。3乙型肝炎病毒可引起乙型传染性肝炎。病毒存在于病人体液中,病人的唾液、鼻涕、乳汁等亦带有病毒。含有病毒的极微量血液就能造成传染。4、传染性肝炎甲型肝炎:约经一个月的潜伏期发病。黄疸型肝炎。病初类似感冒,相继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尤其不喜欢吃油腻的食物。精神不好、乏力。在发病1周左右,巩膜(白眼珠)、皮肤出现黄疸,尿色加深。肝功能不正常。出现黄疸后2—6周,黄疸消退,食欲、精神好转。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无黄疸型肝炎。比黄疸型肝炎病情轻,一般可有发烧、乏力、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在病程中始终不出现黄疸。010302症状21急性乙型肝炎约经2-6月的潜伏期发病,起病较慢。病情迁延反复达数年,少数转为慢性活动性肝炎。??初期症状表现为:表现为食欲不振、全身乏力、厌油腻食物、恶心、肝区痛等症状。常常不伴有发热。急性肝炎迁延6个月以上,反复出现疲乏、消化道症状、肝区不适、肝脏肿大。43乙型肝炎:急性肝炎应卧床休息。病情好转后可轻微活动。护理患儿后,要用肥皂洗净手。0103饮食宜少吃脂肪,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糖的量,多吃水果、蔬菜。02慢性乙型肝炎还需注意休息、生活有规律、保持稳定情绪以防止复发。04护理:01讲究饮食卫生、个人卫生。03医用的针头、针管用后严格消毒,或使用一次性注射器。05早发现、早隔离病人02做好日常的消毒隔离工作。04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预防: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等特征,多数患者可以自愈。少数病例可发生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和肺炎等重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01初期症状:大约90%的患儿表现为突然发热。较小婴儿只表现为体温升高,多半38.5℃~40℃之间,2~3天即退;较大婴儿还会伴有吃得少、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年纪较大的儿童还会出现头痛、乏力、肌痛等症状。025、肠道病毒EV71(手足口病)症状成虫在肠道内寄生,由于机械刺激常引起脐周围阵发性疼痛,片刻可自行缓解。蛔虫的代谢产物或死亡后的裂解物为有毒物质,可引起低烧、多汗、夜惊、磨牙等症状。蛔虫有喜移行及钻孔的特点。当人体内发生某些变化,如发烧、服不足量的驱虫药等,可刺激蛔虫,引起多种并发症。(一)蛔虫病集体儿童机构可于9—10月间集体驱蛔。因6~7月间最易感染蛔虫卵,9—10月间已长为成虫。常用驱虫药为驱蛔灵、肠虫清等,药量遵医嘱。改善环境卫生,讲究饮食卫生、个人卫生。防治肛门周围和会阴部奇痒。由于搔伤,可使局部皮肤糜烂。睡眠不安,易烦躁,食欲可受影响。(二)蛲虫病症状避免重复感染。小儿穿满档裤睡觉,并于肛周涂上药膏,以粘住虫卵并止痒。早晨用肥皂和温水洗净,换下的内裤洗净并煮沸消毒,连续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