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院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课件第三章 血液.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液的基本功能: 运输氧和营养物质 缓冲酸碱,维持稳态 防御和保护 生理性止血 第二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基本组成 血液的组成 血 浆 水 低分子物质:电解质,营养物质,激素 蛋白质: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 O2、CO2 临床应用: 成人一次失血在500ml以下,即不超过血液总量的10%,机体可代偿,血量和血液的主要成分能很快恢复到正常水平。因此,少量失血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出现,正常人一次献血200~300ml,对其身体并不会带来损害。 中等失血即一次失血约1000ml,达全身血量的20%,人体功能则难以通过代偿恢复到正常水平,需要输血、输液等处理。 大失血即失血量达血液总量的30%以上时,如不及时进行抢救,就可危及生命。 血浆渗透压 概念: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吸水能力。 影响因素:与溶液中溶质颗粒数目成正比,与溶质种类和颗粒大小无关。 构成: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 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 等渗溶液:溶液的渗透压=血浆渗透压 如 0.9% NaCl溶液(生理盐水)、5%葡萄糖溶液 高渗溶液,低渗溶液 等张溶液:溶液中不能透过细胞膜的颗粒所形成的渗透压,红细胞在这种溶液中能保持正常体积和形状。 二、红细胞的生理 (一)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 形态:无核、双凹圆碟形、可塑变形性 数量: 红细胞 血红蛋白(g/L) 男性 4.0~5.5×1012 120~160 女性 3.5~5.0×1012 110~150 功能:运输O2和CO2 ★ 悬浮稳定性 (suspension stability):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能较稳定地悬浮在血浆中,不容易下沉的特性称为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原因: 红细胞表面积/体积之比较大, 红 细胞与血浆之间的摩擦力也大,下沉缓慢。 ★ 渗透脆性(osmotic fragility) 概念: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和溶血的特性。即红细胞抵抗低渗溶液的能力。 抗低渗液的能力大=脆性小=不易破; 抗低渗液的能力小=脆性大=容易破。 先天性溶血性黄疸患者其脆性特别大; 巨幼红细胞贫血患者其脆性显著减小。 四、血小板生理 第四节 生理性止血 生理性止血 正常情况下,小血管破损后血液将从血管流出,但几分钟后出血就自行停止。 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 : 生理意义:反映生理性止血状态, 与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密切相关。 二、血液凝固 (一)血液凝固 (blood coagulation) 1、定义: 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 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2、特点: 血浆中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 变为不溶性纤维蛋白,形成血凝块。 凝血过程 X 内源性与外源性凝血途径 区别:主要在于启动方式和参与的凝血因子不同 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始动因子是F XII,参与 凝血过程的全部凝血因子均在血浆中。 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始动因子为组织因子(TF), 来自组织。 联系: 生成F Xa以后, 内源和外源两条凝血途径 成为同一的途径 三、血液凝固的调控 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抗凝血酶是由肝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 分泌的一种糖蛋白。 抗凝血酶可以与FIXa、FXa、FXIa、 FXIIa 和凝血酶分子中的丝氨酸残基结合, 使凝血因子和凝血酶活性中心失活。 第五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血型(blood group) : 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红细胞凝集: 血型不相容的血液混合,红细胞凝集成簇 凝集原(agglutinogen) : 镶嵌在红细胞膜上的一些糖蛋白,起抗原作用 凝集素(agglutinin) : 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抗体 二、红细胞血型 (一)ABO血型 2.抗体(凝集素): ①天然抗体: IgM, 分子量大,不能通过胎盘,生后2-8月开始产生,8-10岁达高峰。 ABO血型系统主要为天然抗体。 ②免疫抗体: IgG,分子量小,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血型的抗原、抗体非同时产生 抗原:在胚胎上的RBC就可检测到抗原A和抗原B 抗体:在出生后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