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研究生自然辨证法+中特.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自然辩证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答: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具有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体,它体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人和其他动物都来源于自然界。这种自然观具有直观性、思辩性和猜测性,缺乏严格的科学基础。尤其是将非物质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自然观。它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不彻底的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客观的物质存在,物质运动在量和质的方面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成为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基本方式;认识自然界要遵循客观性原则。
辩证关系: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从某一方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为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并提供了方法论前提;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承前继后,继承了朴素唯物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精华,克服了它们的固有缺陷,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完成了自然观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历程。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答:1.以机械决定论认识自然界。它用单纯用古典力学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观点。它把物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性质都归结为力学的性质,把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系统和运动形式都归结为力学的系统和运动形式,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完全服从于机械因果律。
2.形而上学性。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 的特征。
3.不彻底性。这主要表现在它在自然观方面是唯物主义的,而在社会历史观方面则是唯心主义的。
机械唯物主义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产生和形成,同这个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还处于分门别类的收集、整理、分析经验材料的阶段,只有力学发展到了比较完整的形态。这种状况反映到哲学中来,这一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机械的观点观察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它造成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特有的、在当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答: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的特点,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形态。自然观的产生和一定时代的科学发展水平相适应,每一种自然观都不能摆脱历史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也在不断地接受检验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当今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据;同时,为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解决当今环境问题,构建当代生态文明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2)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价值。首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当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要求我们,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文化建设方面,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质量。其次,马克思在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问题时的基本结论,是我们克服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行动指南。因此,马克思提倡的尊重自然、关注自然的存在价值,摆正人类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的思想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宝贵的行动指南。
4.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答: 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
人工自然观是关于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总的观点,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为基础对人工自然界的存在、创造和发展规律及其与天然自然的关系进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