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低氧血症常见的原因及对策.docx
术后低氧血症常见的原因及对策
一、术后低氧血症问题的提出
术后低氧血症,作为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常见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对患者术后的恢复进程与康复质量产生着严重影响。在日常的临床工作当中,常常会碰到这样的状况:患者经历了一场看似顺利的手术,可术后却出现了血氧饱和度的下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术后低氧血症。这不禁令人心生疑惑,到底是什么原因致使了这种情况的出现呢?又该如何有效地应对,让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的血氧水平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深入探究术后低氧血症背后的种种因素以及应对之策。
二、常见原因剖析
(一)呼吸系统相关因素
麻醉残留影响
(1)在手术进程中,麻醉药物的运用是不可或缺的。然而,术后这些麻醉药物的残留作用,或许会对患者的呼吸中枢形成抑制。比方说,一些全身麻醉药物会致使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降低,引发呼吸频率减慢、潮气量减少,进而造成通气不足,最终导致低氧血症的发生。像丙泊酚这种常用的静脉麻醉药,术后倘若残留量较多,就有可能影响患者的呼吸驱动。
呼吸道梗阻
(1)患者术后可能由于各种缘由导致呼吸道梗阻。例如,患者在术后尚未完全清醒的状态下,舌后坠极易发生,阻塞气道。还有,口腔、咽喉部的分泌物倘若不能及时清理,也会堵塞呼吸道。曾有一位患者,术后因为痰液黏稠且无力咳出,堆积在气道内,造成了严重的通气障碍,引发了低氧血症。另外,气管插管的损伤、喉头水肿等情况,同样会致使呼吸道的狭窄甚至梗阻,阻碍气体的正常交换。
肺不张
(1)手术尤其是胸部和上腹部手术,会对患者的呼吸运动产生影响。术后患者因为伤口疼痛,不敢进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使得肺泡内的气体无法有效排出,逐渐形成肺不张。肺不张一旦出现,相应部位的肺组织就无法正常进行气体交换,氧气摄入不足,二氧化碳排出受阻,从而引发低氧血症。就像一些接受食管癌手术的患者,术后由于疼痛限制了呼吸活动,很容易出现肺不张导致的低氧血症。
(二)循环系统相关因素
心功能不全
(1)手术创伤会给患者的身体带来较大的应激反应,这也许会加重心脏的负担。对于一些原本就存在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而言,术后很容易出现心功能不全。当心脏无法有效地将血液泵出,就会导致肺部的血液灌注不足,气体交换无法正常进行,进而引发低氧血症。比如,一位有冠心病史的患者,在接受大型腹部手术后,由于心脏负荷加重,出现了心功能不全,导致肺部淤血,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
低血容量
(1)手术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出血,如果术中或术后没有及时补充充足的血容量,就会导致机体处于低血容量状态。这会使得肺部的血流减少,气体交换的物质基础不足,从而引起低氧血症。而且,低血容量还会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进一步加重机体的缺氧状态。曾有个患者在术后因为引流血量较多,又未及时补充足够的液体,出现了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早期表现,同时伴有明显的低氧血症。
(三)患者自身因素
年龄因素
(1)老年人的心肺功能本身就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衰退。他们的肺组织弹性降低,呼吸肌力量减弱,心脏的储备功能也下降。所以,老年人在术后发生低氧血症的风险要显著高于年轻人。在临床中能够发现,同样是接受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术后出现低氧血症的概率更高,恢复也相对更慢。
肥胖因素
(1)肥胖患者的胸壁和腹部堆积了大量的脂肪,这会限制胸廓的运动,使得肺的顺应性降低。术后,肥胖患者更容易出现通气不足的情况。而且,肥胖患者的肺内气体交换面积相对较小,也增加了低氧血症的发生风险。例如,有些肥胖患者在术后即使给予吸氧,血氧饱和度仍难以维持在正常水平,就是因为自身的生理结构特点致使气体交换存在障碍。
(四)其他因素
环境因素
(1)术后病房的环境也可能对患者的血氧情况产生影响。假如病房内的氧气供应不足,或者通风不佳,二氧化碳积聚,就会影响患者吸入气体的氧浓度,导致低氧血症。曾有一家医院,由于病房改造,临时调整了患者的安置区域,新区域的氧气管道存在问题,致使部分术后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
药物因素
(1)除了麻醉药物外,术后使用的一些药物也可能导致低氧血症。比如,某些镇痛药物,在发挥镇痛作用的同时,也可能会抑制呼吸。还有一些抗生素,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导致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等,进而影响呼吸功能,引发低氧血症。像有个患者术后使用了某种新型镇痛药物,用药后出现了呼吸抑制,血氧饱和度急剧下降。
三、应对策略探讨
(一)呼吸系统管理策略
促进麻醉药物代谢
(1)术后密切留意患者的麻醉苏醒状况,对于麻醉药物残留导致呼吸抑制的患者,可适当给予促进麻醉药物代谢的药物,如纳洛酮等。同时,强化呼吸功能的监测,包括呼吸频率、潮气量、血氧饱和度等,依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解除呼吸道梗阻
(1)对于舌后坠的患者,可采用托下颌、放置口咽通气道等方法来解除梗阻。对于有分泌物堵塞的患者,要及时进行吸痰操作,保持呼吸道通畅。倘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