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相色谱法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 柱长和柱内径的选择 ? 在达到一定分离度的前提下,尽量选择较 短的色谱柱,填充柱一般以 1 ~ 5m 为宜。 ? 柱内径对塔板高度影响较大,柱内径小, 会增加柱效,但内径过小,会使填充填料 发生困难,填充柱内径一般在 2~6mm 。 3. 担体粒度的选择 ? 担体粒度与其填充均匀程度是影响柱效的 主要因素。 ? 担体粒度要求小而均匀,这样可以提高柱 效。但粒度过细会增加阻力,使柱压降增 大,对操作不利。 ? 一般 2 ~ 6mm 内径的填充柱以 60 ~ 80 目 为佳,装填要充实均匀。 4. 固定液配比的选择 ? 固定液配比:指固定液质量与担体质量之 比,又称为液担比。 ? 一般来说,担体的表面积越大,固定液的 用量可以越高,允许的进样量就越大,柱 容量就大,降低固定液的液膜厚度,可使 液相传质阻力减小而提高柱效。 ? 目前填充柱多采用低固定液配比,液担比 一般为 5:100 ~ 25:100 。 5. 柱温的选择 ? 柱温能影响分离效能和分析速度。提高柱温 可使气液两相的传质加速,缩短分析时间。 但提高柱温后,可使各组分的挥发靠拢,不 利于分离;柱温太低时,被测组分在气液两 程序升温:指色谱分析中柱温由低到高呈阶段性 相中扩散速率降低,分配不能迅速达到平衡, 升温的过程。开始采用较低的温度,让低沸点组 使峰形变宽或拖尾,柱效下降。 分先出峰,然后柱温逐渐升高,使不同沸点范围 的组分依次出峰,这样混合物中的所有组分都能 ? 一般的原则:在使组分分离的前提下,选择 在最佳柱温下得到有效分离。 较低的柱温。 ? 对于沸点范围较宽的多组分混合物,宜采用 程序升温。 6. 进样时间和进样量的选择 ? 由于载气的流速较快,进样需在瞬时完成, 进样要求在 ls 之内完成。进样时间过长,造 成样品原始宽度变大,使峰形变宽甚至变形。 ? 进样量大会使色谱柱超负荷运行,使色谱峰 重叠,影响分离效果。色谱分析中一般进样 都很少,液体试样一般为 0.1 ~ 5.0 μ L ,气 体试样一般为 0.l~l0mL 。 七、定性及定量分析方法 (一)定性分析 1 .利用保留值定性 1 )已知对照物定性:在相同的色谱条件下, 未知物的保留时间与标准物质相同,则可初 步认为它们是同一种物质。 ? 为了提高定性分析的可靠性,还可进一步改 变色谱条件(色谱柱、流动相、柱温等), 如果被测物的保留时间仍然与标准物质一致, 则可以认定它们为同一种物质。 2 )相对保留值定性: 3 )利用保留指数定性:参阅相关文献 2. 利用峰高增加定性 ? 当试样组成比较复杂,相邻两组分的保留 值比较相近,而且操作条件又不易控制时, 可以将适量的已知对照物质加入试样中, 对比加入对照物前后的色谱图,若加入后 某色谱峰相对增高,则该色谱组分与对照 物质可能为同一物质。 ? 进一步鉴定可再选与上述色谱柱极性差别 较大的色谱柱,再进行实验。若都产生叠 加现象,一般可认定二者是同一物质。 ? 3. 利用不同检测方法定性 ? 4. 柱前或柱后化学反应定性 ? 5. 与其它仪器联用定性 (二)定量分析: 定量依据 ? m i ( 或 C i ) ? A i m i ? f i A i 1. 峰面积的测量 2. 定量校正因子 3. 定量方法 1. 峰面积的测量 ? 常用的峰面积测量方法: ? 峰高乘半峰宽法:色谱峰对称 A ? 1 . 065 h ? W 1 / 2 ? 峰高乘平均峰宽法:色谱峰不对称 1 A ? h ? ( W 0 . 15 ? W 0 . 85 ) 2 其中 W 0.15 、 W 0.85 分别为 0.15 倍和 0.85 倍峰高处的峰宽。 ? 自动积分。 2. 定量校正因子 前提:相同量的同种物 质对于不同 检测器响应不同 ; 相同量的不同物质 对于同一检测器响应不 同。 不可以直接用 m (或 C ) ? A 定量 i i i m i m i ? f i A i ? f i ? A i f i — —绝对校正因子 (与组分性质、仪器灵 敏度有关) m i — —进入检测器中的物质 的量或质量 A i — —峰面积 f i m i A i A s m i f i ? ? ? f s m s A s A i m s / f i — —相对校正因子 (与操作条件变化无关 ) / 过程:精称 i 纯品 ? 基准物 s ? 混匀进样 ? 测 A i 和 A s 前提: i 与 s 保留时间接近 f i m i A i A s m i f i ? ? ? f s m s A s A i m s / 注意事项: ? 相对校正因子与待测物、基准物和 检测器类型有关,与操作条件(进 样量)无关; ? 基准物:TCD→苯;FID→丁庚烷 ? 以氢气和氦气作载气测的校正因子 可通用,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