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期末考试试题.doc
一、名词解释
1.环境监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用科学的布点、采样及分析测量和数据处理等措施,对环境污染物进行长时间定期或持续监视测定,以获取反应环境质量代表值信息和研究环境质量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2.萃取:运用待分离组分在互不相溶的两相中溶解度的不一样,而使待分离组分从一相转入另一相的过程。
3.基体环境样品中,除污染物外大量存在的其他物质称为基体。
4.基体效应由于基体构成不一样,因物理、化学性质差异而在实际测定中带来的误差。
5.环境原则物质按规定的精确度和精密度确定了某些物理特性值或组分含量值,在相称长时间内具有可被接受的均匀性和稳定性,且在构成和性质上靠近于环境样品的物质。
6.消解运用酸或碱、热来破坏水样中有机物质和还原性物质以及热不稳定原因等,实现干扰分析物质的转化、排除干扰以利测定的过程。
7.生化需氧量指好氧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生化过程中所需的溶解氧量。
8.化学需氧量水样在一定条件下,氧化1L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mg/L表达。
9.环境污染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构造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10.优先监测对通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进行的监测。
11.总残渣水和废水在一定的温度下蒸发、烘干后剩余的物质。
12.总悬浮颗粒物飘浮在空气中多种不一样粒径,在重力作用下不易沉降到地面的液体或固体微粒。
13.飘尘飘浮在空气中多种不一样粒径,在重力作用下不易沉降到地面的液体或固体微粒。
15.有效数字实际测定中能测量得到的数字。
16、优先污染物通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
17、总需氧量(TOD)指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质,重要是有机物质在燃烧中变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需要的氧量,成果以O2的mg/L表达。
18、高锰酸盐指数: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以高锰酸钾为氧化剂,氧化水样中的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量以氧的mg/L来表达。
19、系统误差:指由于测定过程中某些常常性的固定的原因所导致的误差。其特性是具有“单向性”。
20、大气污染物:由于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某些有害颗粒物和废气进入大气层,给大气增添了许多种外来组分,这些物质称之为大气污染物。
22、可吸入颗粒物:指透过人的咽喉抵达肺部气管、支气管和肺泡的颗粒物。具有D50(质量中值直径)=10微米和上截止点30微米的粒径范围,常用PM10表达。
24、降尘:粒径不小于l0μm的颗粒物能较快地沉降到地面上。
26.一次污染物:直接从多种污染源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27.二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在空气中互相作用或它们与空气中的正常组分发生反应所产生的新污染物。
28.采样频率:指在一种时段内的采样次数。
29.水体自净:污染物质进入水体后,首先被稀释,随即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和生物转化,如挥发、絮凝、水解、络合、氧化还原及微生物降解等,使污染物浓度减少,该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30.等效持续A声级:用一种相似时间内声能与之相等的持续稳定的A声级来表达该段时间内噪声的大小,这样的声级就是等效持续声级Leq。
31、采样时间:指每次采样从开始到结束所经历的时间
32、采样效率指在规定的采样条件(如采样流量、污染物浓度范围、采样时间等)下所采集到的污染物量占其总量的百分数
33、化学型污染指随废水及其他废弃物排入水体的无机和有机污染物导致的水体污染。
34、物理型污染指排入水体的有色物质、悬浮固体、放射性物质及高于常温的物质导致的污染
35、生物型污染系指随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排入水体的病原微生物导致的污染。
36、第一类污染物是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采样测定的污染物
37、第二类污染物是在排污单位排放口采样测定的污染物
38、污染物形态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展现的化学状态、价态和异构状态。
39、瞬时水样指在某一时间和地点从水体中随机采集的分散水样。
40、混合水样指在同一采样点于不一样步间所采集的瞬时水样的混合水样
41、综合水样把不一样采样点同步采集的各个瞬时水样混合后所得到的样品称综合水样。
42、臭阈值用无臭水稀释水样,当稀释到刚能闻出臭味时的稀释倍数
43、浊度是反应水中的不溶解物质对光线透过时阻碍程度的指标
44、污泥沉降比沉降污泥与所取混合液之体积比为污泥沉降比(%)
45、污泥浓度1升曝气池污泥混合液所含干污泥的重量
46、污泥体积指数指曝气池污泥混合液经30min沉降后,1g干污泥所占的体积(以mL计)
47、固体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