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审美人类学思想_王杰.docx
毕业设计(论文)
PAGE
1-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
题目:
马克思的审美人类学思想_王杰
学号:
姓名:
学院:
专业:
指导教师:
起止日期:
马克思的审美人类学思想_王杰
摘要:本文以马克思的审美人类学思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马克思著作中审美观念的梳理和分析,探讨其审美人类学思想的基本内涵、理论特征和实践意义。文章首先阐述了马克思审美人类学思想的理论来源和发展脉络,接着分析了马克思对审美本质、审美价值、审美教育等方面的观点,最后探讨了马克思审美人类学思想对我国当代审美教育实践的启示。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审美人类学思想的理解,为我国审美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审美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马克思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其审美人类学思想对当代审美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然而,目前学界对马克思审美人类学思想的研究相对较少,对其内涵、特征和实践意义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因此,本文以马克思的审美人类学思想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马克思著作中审美观念的梳理和分析,探讨其审美人类学思想的基本内涵、理论特征和实践意义,以期为我国审美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一、马克思审美人类学思想的理论来源与发展脉络
1.1马克思审美人类学思想的历史渊源
(1)马克思审美人类学思想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哲学家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美的本质和审美经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们的思想对马克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柏拉图的美学观念强调美的永恒性和超越性,而亚里士多德则关注美的现实性和具体性。这些思想为马克思提供了对审美现象进行哲学思考的基础。
(2)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康德和黑格尔的审美理论对马克思审美人类学思想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提出了审美判断的自由性和普遍性,而黑格尔的《美学》则将美学视为哲学体系的一部分,强调美的绝对性和历史性。马克思在批判继承这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审美人类学思想,将审美视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3)此外,马克思的审美人类学思想还受到了法国启蒙思想家如卢梭和狄德罗的影响。卢梭的自然主义美学观念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狄德罗则关注艺术与社会的互动。马克思吸收了这些思想,将审美与人的社会存在、历史发展相结合,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审美人类学思想。
1.2马克思审美人类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审美人类学思想的理论基础首先源于其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认为,审美活动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与社会经济基础密切相关。以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为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他们开始关注精神文化需求,从而推动了审美活动的繁荣。据统计,19世纪末英国艺术市场交易额增长了近五倍,反映了审美需求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
(2)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是其审美人类学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美,审美价值源于劳动过程中的创造性。以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为例,他在绘画中追求光与色的变化,通过观察自然光线的变化来捕捉瞬间之美。这种对自然美的追求,体现了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论在审美活动中的应用。
(3)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对审美人类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被异化,失去了对美的创造和享受。以德国表现主义画家基里柯为例,他在作品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通过夸张的形态和冷漠的色彩,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这一案例体现了马克思异化理论在审美人类学思想中的体现。
1.3马克思审美人类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1)马克思审美人类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始于其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这一时期,马克思初步探讨了美的本质、审美感受等问题,提出了审美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观点。这一阶段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来的审美人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2)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进一步深化了审美人类学思想。他认为,审美活动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与社会经济基础、文化传统等因素密切相关。在这一时期,马克思对审美活动的价值、审美教育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审美人类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3)进入20世纪,马克思审美人类学思想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以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为代表,他吸收了马克思的思想,提出了审美是人存在的一种方式的观点。同时,德国法兰克福学派也深受马克思审美人类学思想的影响,将审美视为社会批判和人性解放的重要途径。这一时期,马克思审美人类学思想在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深入研究。
二、马克思审美人类学思想的基本内涵
2.1审美本质的马克思解读
(1)马克思对审美本质的解读强调审美活动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