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视治疗问题的探讨-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临床工作中应避免两种错误倾向 (1)诊断儿童弱视时,一定要首先进行系统检查,排除眼部器质性改变;同时,应发现导致弱视的相关因素,不能仅凭视力1个指标即诊断弱视。 (2)根据儿童视力发育规律,对于3~7岁儿童,诊断弱视时不宜以视力低于0.9作为依据,而应该参考相应年龄的视力正常值下限。 弱视治疗问题的探讨 定义 1: 1996年4月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确定的弱视定义:凡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以功能性因素为主所引起的远视力≤0.8且不能矫正者均列为弱视。 2:Von Noorden(1994年)对弱视的定义为:由于形觉剥夺或双眼交互作用异常导致单眼或双眼视力下降,眼科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经恰当治疗后视力提高甚至恢复正常。 3:美国眼科学会眼科基础与临床教程斜视与小儿眼科分册(2000年)将弱视定义为:不能直接归因于眼部或视路的任何结构异常所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下降,是由生命早期异常而引起的视觉发育异常。 4:建议修订弱视定义。 2011年弱视诊断专家共识:视觉发育期由于单眼斜视、未矫正的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及形觉剥夺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相应年龄的视力为弱视;或双眼视力相差2行及以上,视力较低眼为弱视。 视觉发育敏感期、关键期 出生后,在外界正常视觉刺激条件下,视觉系统迅速发育。 2~3岁前,尤为敏感,称为视觉发育关键期 8岁左右视觉系统及视功能发育成熟 12岁前为视觉发育敏感期 视力和屈光状态变化 年龄 视力 新生儿 光感 6m~1y ≈0.2,有 较完善中心凹视力 2y ≈0.5 3y ≈0.6~0.7 4y ≈0.8,半数达1.0 5y ≈1.0(90%) 6y 基本达成人水平 不同年龄儿童正常视力下限 年龄 视力下限 3岁 0.5 4~5岁 0.6 6~7岁 0.7 7岁 0.8 低于各年龄段视力的下限,两眼视力差异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正常儿童眼屈光状态变化特点 学龄儿童以轻度远视眼居多 7~10岁基本完成正视化过程 10岁以后近视眼的比例逐渐增加 半数以上的近视眼发生在12~15岁 有低龄化趋势 以4~7岁儿童眼屈光特点为例 年龄 生理值 正视或近视(D) 病理远视(D) 4 +2.19±0.40 +2.00 +2.50 5 +2.17±0.44 6 +1.65±0.45 +1.50 +2.00 7 +1.40±0.59 弱视的发病率不同地区有所不同,瑞士约2%,英国约5%,美国约1.9%,德国、法国为1.33%~3.5%。Lucy等报道弱视的发病率为2%~5%。我国各地区弱视发病率的调查报告为1%~4%,平均约3%。 弱视发病的机理 1:中枢发生论:不少学者结合动物实验和视觉诱发电位(VEP)的观察,认为皮层为弱视受损主要部位。同时记录VEP和ERG,发现弱视眼与正常眼的ERG无差别,但弱视眼的VEP较正常眼的幅值低,潜时长。所以认为弱视主要是高级中枢异常所引起的。 2:外周学说:学者发现,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分为两类:一类为X细胞,构成持续性通道;另一类为Y细胞,构成瞬变性通道。X细胞多分布于视网膜中心部,有高空间分辨力;Y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周边部,有较好的时间分辨力。 学者采用P-ERG和P-VEP同步记录,发现弱视眼P-ERG中P50波与P-VEP中P100波波幅降低,P100波潜伏期延长,P-ERG中P50波在 高空间频率刺激时潜伏期也延长。因此弱视的病理改变不仅在视中枢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也受影响,尤其以分辨精细图形结构的X型细胞受损明显。 目前一致认为弱视是一种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开始至视中枢的视觉传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