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公共管理与我国行政管理的改革.docx
PAGE
1-
浅析新公共管理与我国行政管理的改革
第一章新公共管理的概念与特征
第一章新公共管理的概念与特征
(1)新公共管理(NewPublicManagement,简称NPM)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西方国家,是对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反思和革新。它强调政府职能的市场化、企业化,以及公共服务的顾客导向和效率提升。据相关数据显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有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实施了新公共管理改革。
(2)新公共管理的核心特征包括:首先,强调结果导向和绩效评估。在NPM模式下,政府部门的绩效评估不再仅依赖于投入和过程,而是更加注重结果和产出。例如,英国在实施NPM改革时,引入了“结果导向型管理”方法,对政府部门的工作成果进行量化评估。其次,倡导市场化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如新西兰在1991年推出的“公共服务改革”,通过引入竞争和合同外包,使得公共服务质量得到显著提升。最后,强调公共部门的顾客导向,提升公民参与度和满意度。例如,加拿大在实施NPM改革时,通过建立“客户服务办公室”,使政府更加关注公民需求。
(3)新公共管理的实施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以美国为例,1993年克林顿政府上台后,推行了“绩效预算与结果导向型管理”改革,旨在提高政府部门的绩效。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的数据显示,该改革使得联邦政府部门的绩效在短短几年内得到了显著提升。此外,NPM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也取得了积极成果,如澳大利亚在2008年对公共服务部门进行了全面改革,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了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第二章新公共管理与我国行政管理的改革关系
第二章新公共管理与我国行政管理的改革关系
(1)新公共管理对我国行政管理的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治理理念的传播,我国开始借鉴新公共管理的理念和经验,推动行政管理改革。这一过程中,我国政府逐步从“全能型”向“服务型”转变,强调政府职能的市场化、企业化和公共服务的顾客导向。例如,在财政管理方面,我国实施了部门预算改革,强化了绩效预算和结果导向,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2)新公共管理与我国行政管理的改革关系密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组织结构改革上,我国借鉴了新公共管理的经验,推行了政府机构改革,优化了政府职能,提高了政府部门的运作效率。其次,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我国引入了职位分类、绩效考核等新公共管理机制,激发了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政府服务水平。再次,在公共服务的提供上,我国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推动了公共服务领域的改革,提升了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3)在我国行政管理的改革实践中,新公共管理的理念与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以地方政府为例,许多城市在推行“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借鉴了新公共管理的理念,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同时,我国在环保、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改革也受到了新公共管理的影响,推动了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效率提升。总之,新公共管理为我国行政管理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有助于推动我国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三章我国行政管理的改革实践与展望
第三章我国行政管理的改革实践与展望
(1)我国行政管理的改革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我国政府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截至2020年底,全国累计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超过9000项,企业开办时间缩短至5个工作日内。例如,在“放管服”改革中,上海浦东新区通过优化审批流程,实现了企业开办、注销等业务的一站式服务,有效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
(2)在公共服务领域,我国行政管理的改革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以医疗改革为例,我国积极推进分级诊疗制度,截至2020年底,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全国总诊疗量的比例达到65.6%。此外,教育领域也实施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等措施,有效提升了公共服务的质量和公平性。据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4%,比2010年提高了5.6个百分点。
(3)面向未来,我国行政管理的改革仍需持续推进。在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基础上,我国将继续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政务服务效率。例如,在“互联网+政务服务”方面,我国已实现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加方便快捷。同时,我国还将加强政府监管能力建设,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高效、透明、廉洁的公共服务。据《中国改革报》报道,2020年我国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95.5%,为全球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