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管理会计课件第三单元 变动成本法.ppt

发布:2017-05-08约字共2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能力目标 步入课堂 单元检测 专业术语 单元案例 能力目标 步入课堂 单元检测 专业术语 单元案例 能力目标 步入课堂 单元检测 专业术语 单元案例 管理会计 第三单元 ——变动成本法 【职业能力目标】 专业能力: 能解释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概念 能说出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区别 能编制职能式利润表与贡献式利润表 能理解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税前利润产生差异的原因 能列举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优缺点 职业核心能力: 自我学习与管理能力 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 交流沟通与协调能力 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 设计革新与创新能力 【本单元主要概念】 完全成本法 变动成本法 3.1变动成本法概述 3.1.1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概念 完全成本法 亦称吸收成本法,是指以成本按经济职能划分为基础,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将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全部生产成本计入产品成本,而只将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在当期损益中扣减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完全成本法是一种传统的财务会计计算产品成本的方法。 3.1变动成本法概述 变动成本法 亦称直接成本法,是指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基础,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将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变动生产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下同)计入产品成本,而将固定制造费用和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在当期边际贡献中扣减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3.1变动成本法概述 3.1.2变动成本法的理论依据 变动成本法下的产品成本只包括变动生产成本,而将固定制造费用作为期间成本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理由: 1.固定制造费用应当作为期间成本处理 固定制造费用是为企业创造一定的生产经营条件,以便形成并保持企业的生产能力。它与企业的实际生产数量没有直接联系,不会因企业产量的增减而发生变化。但与企业的会计期间相关,随时间的推移而消失。 3.1变动成本法概述 2.产品成本只应该包括变动生产成本 管理会计认为,企业的生产能力形成后,管理者更关注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以及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与产量直接相关的费用(即变动生产成本),而不会关心因形成生产能力而产生的固定制造费用。为了谋求企业效益最大化,只有降低变动生产成本才能增强产品的盈利能力,最终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变动成本法的产品成本构成正好可以实现企业的管理需求。 3.1变动成本法概述 3.1.3变动成本法的成本流转模式 在变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与产品生产无直接联系,而是与管理费用等作为期间成本在当期损益中全部扣除,产品成本只包含变动生产成本。因此,存货成本中也只有变动生产成本。在产品出售前,变动生产成本随存货数量的变化而增减变动;在产品出售后,将已销存货成本转入销售成本,通过销售收入进行补偿。 3.2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 3.2.1应用前提条件不同 完全成本法是以成本的经济职能作为划分标准,将全部成本划分为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两部分。 变动成本法是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基础,将全部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部分。 3.2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 3.2.2产品成本与期间成本的构成内容不同   完全成本法 变动成本法 产品成本的构成项目 生产成本: 变动生产成本: 直接材料 直接材料 直接人工 直接人工 制造费用 变动制造费用 期间成本的构成项目 期间成本: 期间成本: 管理费用 变动管理费用 销售费用 变动销售费用   固定管理费用   固定销售费用   固定制造费用 3.2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 3.2.3期末存货成本水平不同 在变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作为期间成本处理,无论期末是否有存货,均不影响期末存货成本水平,而是在当期实现的边际贡献中全部一次性扣除。 在完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需计入产品成本。如果期末存货不为零,则固定制造费用需要在本期销货和期末存货之间进行分配,其中一部分固定制造费用转化为本期的销售成本抵减本期的利润,而另一部分固定制造费用被期末存货吸收而递延至下期。因此,这必然导致二者在销售成本与期末存货成本水平的不同。 3.2.4税前利润的计算程序和公式不同 1.完全成本法下税前利润的计算程序和公式: 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毛利 销售毛利-期间成本=税前利润 式中: 销售收入=单价×销售量 销售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生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 = × + × - × 期间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