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新电光调Q激光器的输出特性.ppt

发布:2019-01-29约5.47千字共2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图中n为反转粒子数,N为光子数密度。当t0时,谐振腔损耗为最大值,相应的阈值为?nt’,泵源激励虽然使反转粒子数不断增长,但至t=0时刻,反转粒子数增加到?ni, 还没有达到阈值?Nl,所以不能产生激光,此时腔内只有由自发辐射产生的少量光子,光子数密度(或光子通量)很小。在t=0时刻,腔内损耗突然下降,阈值也相应降至?Nth,由于这时反转粒子数比?Nth大得多,所以腔内光子数密度迅速增长。同时受激辐射又使反转粒子数迅速减少,当延迟到时tp时, ?n=?nt 腔内光子数密度不再增长,达到最大值。当ttp时,由于?n?nt ,腔内光子数密度迅速减小,直到巨脉冲熄灭。 * 前三种方法中谐振腔损耗由外部驱动源控制,称为主动调Q,后一种方法取决于腔内光强,称为被动调Q. * 某些晶体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其折射率发生变化,使通过晶体的不同偏振方向的光之间产生位相查,从而使光的偏振状态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电光效应。 * 一般多使用带起偏器的λ/4电光开关,这种开关又分为退压和加压两种工作方式。下图为退压式电光开关,电光晶体施加λ/4调制电压,由棒透过起偏器的P线偏振光两次通过电光晶体后,偏振面正好偏转90°变成S光,被偏振片反射到腔外,激光器处于高损耗关门状态,当突然去掉晶体上的调制电压后,开关迅速打开,振荡光路接通,从而产生强的短脉冲激光振荡输出。 电光Q开关技术 实验课件 电光调Q 实验结果 与讨论 简 介 实验内容 与步骤 实验装置 及仪器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1 6 5 4 3 2 目 录 简 介 固体激光器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科研与开发、加工、医疗和军用等四个方面。在科研与开发方面,涉及面很广,包括作核聚变研究用的高峰值功率激光器系统、作光谱研究和新材料开发用的超短脉冲激光器和可调谐激光器、作脉冲全息摄影用的红宝石激光器、作高速摄影用的超短脉冲激光器、测量人造地球卫星轨迹和月球表面用的高精度激光测距仪、遥感用的激光雷达等等。 一般固体脉冲激光器由于存在驰豫振荡现象,输出激光为一无规尖峰脉冲序列,其总的脉冲宽度持续几百微秒甚至几毫秒 ,峰值功率也只有几十 千瓦的水平,远不能满足以上应用 要求,正是在这些要求的推动下, 人们研究和发展了调Q 技术。 激光问世不久, 1961 年就有人提出了调 Q 的概念,即设想采用一种方法把全部光辐射能压缩到极窄的脉冲中发射; 1962 年,制成了第一台调 Q 激光器,输出峰值功率为 600 千瓦,脉冲宽度为 10 -7 s 量级;随后的几年发展得非常快,出现了多种调 Q 方法(如电光调 Q 、声光调 Q 、可饱和吸收调 Q 等),输出功率几乎呈直线上升,脉宽压缩也取得了很大进展。80 年代,调 Q 技术产生脉宽为纳秒( ns )量级,峰值功率为吉瓦( GW )量级的巨脉冲已并非困难。 1961年底,邓锡铭几乎与国外同时,独立提出了高功率激光Q开关原理。他非常形象地解释:把Q开关比喻为一个稍有漏水(自发辐射跃迁)的抽水马桶,当水箱被灌(光泵注入能量)满之后水箱底部的盖快速揭开(Q值突变),水(激光能量)就一涌而出(激光峰值功率输出)。采用调Q技术很容易获得峰值功率高于兆瓦、脉宽为数十个纳秒的激光巨脉冲。 调 Q 技术的出现是激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它不仅大大推动了一些应用技术的发展且成为科学研究的有力工具。 邓锡铭 在示波器上观察的调Q后的巨脉冲 实验目的 1、理解电光调Q的基本原理; 2、了解退压式电光调Q的原理及方法; 3、学会电光Q开关实验装置的调试; 4、掌握相关技术参数的测试方法。 实验原理 调Q原理和方法 通过某种方法,在光泵激励刚开始时,先使光腔具有高损耗δH, 激光器由于处于高阈值而不能产生振荡,于是激光上能级亚稳态上的粒子数可以积累到较高的水平。当其粒子数积累到相应于泵浦而言最大值时,使腔的损耗突然降低到δL,阈值也随之突然降低。此时反转粒子数大大超过阈值,受激辐射极为迅速地增强。于是在极短时间内,上能级贮存的大部分粒子的能量转变为激光能量,在输出端有一个强的激光巨脉冲输出。 ?n ?nt’ ?ni ?nt ?n 目前的调Q技术 声光调Q 转镜调Q 染料调Q …… 电光调Q 电光调Q(主动调Q) 电光调Q开关通常也称为普克尔盒开关,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某些单轴晶体的线性电光效应,使通过晶体的光束的偏振状态发生改变,从而达到接通或切断腔内振荡光路的开关作用。 线性电光开关基本上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利用KD*P(磷酸二氘钾)型晶体的纵向线性电光效应,即光束方向及外加电场方向均与晶体光轴同向;另一类是利用LiNbO3 (铌酸锂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