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在山的那边 教学设计.docx

发布:2025-03-22约3.28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感悟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运用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

-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理想的追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引导学生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勇于战胜挫折。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中山与海的象征意义。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蕴含的哲理。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帮助学生将诗歌所表达的哲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体会诗歌的意境。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讲授法:对诗歌的重点知识和难点问题进行适当讲解,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掌握。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播放歌曲《最初的梦想》,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2.提问学生: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朝着一个目标努力前行,却遇到了重重困难,感觉目标似乎很遥远?你们是如何面对这些困难的呢?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从而引出课题《在山的那边》。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分钟)

1.简要介绍作者王家新。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丹江口,诗人、诗论家。著有诗集《纪念》《游动悬崖》《王家新的诗》,诗论集《人与世界的相遇》《夜莺在它自己的时代》等。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注重对生命、自然和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

2.说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王家新作为那个时代的青年,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向往,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困惑和挑战。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对自己成长经历的反思和对理想追求的表达。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0分钟)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范读诗歌,注意读出诗歌的情感和节奏变化,为学生树立朗读榜样。

3.学生再次朗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

-诗歌围绕山和海写了哪些内容?

-诗歌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诗歌围绕山和海展开,讲述了我小时候对海的向往,以及长大后翻越无数座山,最终见到海的经历。诗歌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2节)写我小时候的向往,第二部分(3-7节)写我长大后为实现理想而付出的努力和坚持。

(四)精读诗歌,品味语言(15分钟)

1.学习第一部分(1-2节)

-学生朗读第一部分,思考:山和海在这里分别象征着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总结:山在这里象征着困难、挫折;海象征着理想、信念。

-提问: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这两句诗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表现了我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向往和探索的欲望,以及对未知世界的迷茫和困惑。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读出我的好奇和向往之情。

2.学习第二部分(3-7节)

-学生朗读第二部分,思考:我为了见到海做了哪些努力?遇到了哪些困难?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为了见到海,一次次地翻越无数座山,尽管双手磨出了血泡,双脚也被荆棘刺痛,但我依然没有放弃。

-提问: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这两句诗有什么深刻含义?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引导总结:这两句诗强调了理想的实现需要坚定的信念。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并为之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

-提问: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这两句诗表现了我怎样的精神品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