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基于近红外光谱分析法检测燕麦青贮可溶性糖含量技术规程》编制说明.pdf

发布:2025-02-16约7.74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任务来源及标准制定背景

1、任务来源

本技术规程由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亚热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联合申

报,在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创建生态草牧业科技体系”和国家重点研发计

划“优质饲草供给及草畜种养循环关键技术研发”的共同资助和支持下完成。

2、标准制定背景

燕麦草是一种优良的饲用作物,具有产草量高,耐旱、抗寒、耐贫瘠等优良特性;并

且,燕麦饲草还具有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和蛋白含量高、适口性好、消化率高、适宜于青贮或

调制干草等优点。因此,燕麦饲草作为奶牛、肉羊、肉牛等动物的理想饲料,在解决我国饲

草料短缺尤其是高海拔、高纬度地区以及促进玉米、豆粕减量替代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青

贮作为饲草加工的主要方式之一,已在燕麦饲草料中得到广泛研究和利用,但有关快速检测

燕麦青贮品质方法研究报道仍较缺乏,难以指导生产实践。

近红外光谱(NearInfraredSpectroscopy)分析技术可以解决由于实验室法维护成本高而受

到限制的饲料和膳食质量问题,实现饲草营养指标检测快速化、分析标准化、营养精准化。采

用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测定燕麦可溶性碳水化合物能进行连续、无限次、多组分的分析,

上机时间仅需十几秒,极大地提高了分析效率,建立相应的分析模型。因此,有必要开展基于

近红外法测定燕麦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技术规程制订,既有利于规模效益,也有利于标准化

管理。

二、主要工作过程

1、2021年5月-6月:根据《关于征集2020年北京华夏草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团体标

准制定项目的通知》中相关要求,中国农业大学牵头,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标准化工作导则

及相关文件,讨论标准编写事宜。

2、2021年6月底: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亚热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相

关起草人,认真总结课题组的已有成果,讨论决定并提交“基于近红外法测定燕麦可溶性碳水

化合物含量技术规程”团体标准的制修订项目建议书至北京华夏草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

书处,申请立项。

2

3、2021年5月-6月:标准编制组对项目组多年开展完成的燕麦近红外检测实验数据进行系

统分析整理,开始“基于近红外法测定燕麦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技术规程”团体标准初稿的

编制。

4、2021年6月9日:北京华夏草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召开团体标准评审会,并于6

月9日发布《北京华夏草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关于2021年第一批团体标准立项的通知》(联

盟【2021】7号),同意立项。

5、2021年6月:立项批准后,中国农业大学牵头,组织中国科学院亚热带研究所和中国科

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成立了标准起草小组,在总结了多年实验数据的基础上,结合收集整理、梳

理归纳和总结分析相关燕麦青贮饲料近红外检测技术方面的文献资料,完成《基于近红外法测

定燕麦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技术规程》草案,并接受团体标准评审专家意见,完成了《基于

近红外法测定燕麦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的撰写,提交至北

京华夏草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处。

6、2021年6月初:北京华夏草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处将《基于近红外法测定燕麦

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在国家标准委员会网站上征求意见,

没有意见。

7、2021年6月末:在北京由联盟组织国内相关专家对《基于近红外法测定燕麦可溶性碳水

化合物含量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进行会议评审,并顺利通过会审。

8、2021年7月初:按专家意见修改完善,形成《基于近红外法测定燕麦可溶性碳水化合物

含量技术规程》送审稿。

三、标准编制原则和主要技术内容确定的依据

1、标准编制原则

本标准编制遵循农业标准制修订原则,即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实施中可行。本标准

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系列标准的规定要求确定编写章节;根据河北省沽源

县、甘肃省金昌市、内蒙古武川县、四川省成都市、贵州省凤冈县、江苏省扬州市、山东省济

南市七地种植的燕麦一系列科研成果数据及结合总结大量的实践经验的实际情况,确定相应的

技术,保证标准编制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制定过程中除了认真总结多年来的试验研究结果外,还参阅和汲取了国内相关标准的经验

和条款,符合燕麦草近红外技术快速检测的生产实际,达到内容全面、技术含量高、操作性强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