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微软用户-宋濂.ppt

发布:2016-08-10约2.74千字共2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题 解 关于“序”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赠序多为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课文前两部分是怎样说理的 小资料 囊萤映雪(晋车胤和孙康映雪的学习故事) 悬梁刺股(战国苏秦和孙敬悬梁学习故事,也叫“头悬梁,锥刺股”) 凿壁偷光(西汉匡衡的 学习故事) 韦编三绝(孔子晚年读《易》的故事) 画荻教子(欧阳修的学习故事) 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宋濂是个怎样的人? 不怕吃苦,勤奋好学,谦虚诚恳,不畏艰苦,坚持不懈,以学得知识为最大乐趣,有高洁志趣的人。 写作特点 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叙述、描写的同时,还适当地穿插了议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在讲述了今之太学生的优越学习条件后,进而推论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这就是通过今昔对比所揭示出的道理。 一词多义 1.以{ 2.患{ 3.质{ 4.道 { 5.至{ 课后作业 以“学习中的苦和乐”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要求: 1、注意辩证说理; 2、运用对比的论证方法; * * 宋濂 太平山中学:王艳杰 宋濂(1310—1381),字_____,号____,谥____,浦江(在今浙江义乌县西北)人。___朝初期著名____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等,明初主修《元史》,后历任国子司业、侍讲学士,后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学识渊博,工散文,文字简练朴素,与__________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很受朱元璋器重,为明代“____________” 。平生著作很多,有《宋学士文集》。 作者简介 景濂 潜溪 文宪 明 文学 刘基、高启 开国文臣之首 本文写于洪武十一年(1378)。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文章送给他。 解题 送东阳马生序 浙江东阳 同乡后学 赠序 理解性默写 1、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 2、表明第2段观点的句子是: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3.最能表现作者幼时抄书之苦的句子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4.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的句子(得书之难,求师之难, 生活之难,这些事实应答了文中那句话) 余幼时即嗜学 5.揭示作者学终所成的原因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难 易 (对比) 余幼时学习情况: ①致书之难②从师之劳 ③奔走之苦④生活之艰 诸生的学习条件: ①无冻馁之患②无奔走之劳 ③有专门老师 ④有丰富藏书 作者写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的用意 经过四层对此,显而易见昔日艰难和今日条件的优裕。在昔日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讨论探究 (1)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可引用原文的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2)作者成年求学时对老师是什么态度?为什么写这些? (3)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豪华的情节? 困难:无书、无师、家贫(生活艰苦) 通过对比写自己生活的艰苦,突出学习勤奋。 态度:毕恭毕敬,不敢出言。 目的:说明态度之诚,求学之难 (4)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 (5) 从选文看你认为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的目的是什么? (6)本文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