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再分配和社会保障.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八章 收入再分配和社会保障 一、收入与分配 二、收入再分配的理论流派 三、收入再分配的制度与手段 四、西方国家的收入再分配与社会保障 五、中国的收入再分配与社会保障 一、收入与分配 (一)公共经济中的收入的定义 1.收入内涵 黑格和西蒙斯的描述: 被行使的消费权利的市场价值的和; 财产权在所涉初期与期末之间储存价值变化的两者的代数和。 收入与可观察的因素:禀赋、偏好、运气。 收入与不可观察的因素: 已经产生缺尚未实现的资本收益; 服务与家庭消费的生产; 来自政府的现金转移支出。 (一)公共经济中的收入的定义 2、收入时间: 经济生命周期:人的一生中有规律的收入变动形式。年轻 —中年—老年 人们通过储蓄与借款、政府用税收与补贴来平缓周期 暂时收入与持久收入:是否偶然得利 3、收入单位问题。以家庭、居民户还是个人为分析单位? -家庭,代际 生命周期假说理论 1、弗朗科·莫迪利安尼的基本观点: 对个人消费行为研究,根据微观经济中得消费行为假设,假定消费者具有理性,能一合乎理性的行为方式使用自己的收入进行消费,并且唯一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 消费者是理性的,根据效应最大化安排使用一生收入,使收入等于消费。 C= ? WR+?YL (二)功能分配和劳动力需求曲线 功能分配: 也称要素分配 ,是从收入来源角度研究收入的分配。 说明每一个生产要素所得的收入(工资、租金、利息、利润)占国民收入的份额。 分析单位:整个“劳动”所得到的收入的百分比。 参见书P220图8-1 (三)规模分配与洛伦兹曲线 规模分配也称为个人和家庭分配。 从公平的角度来研究,说明个人和家庭收入在社会总收入的比例。 洛伦兹曲线。通过弯曲程度直观反映不公平程度 基尼系数。0-1之间数值反映 库兹涅茨指数。最富有的20%人口的收入份额,这一指数最低为0.2,指数越高,收入差别越大。 阿鲁瓦利亚指数。一个社会最贫困的40%人口在全部收入中所占收入,份额最大0.4,指数越低,收入差距越大。 库兹涅茨法则 基本内容: (1)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2)工业部门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3)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和服务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 二、收入分配的理论流派 1、功利主义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理论。 政府的正确目标应该是社会每一个人效用总和的最大化。最大多数人利益最大化。 功利主义的理论出发点是功利,即效用:满足程度。 功利主义在强调效用递减的同时,更强调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其否定收入的平均主义。 政府必须作到因平等带来的好处与因激励机制扭曲而带来的损失取得平衡。因此,政府不能搞收入分配的平等。 (二)自由主义的分配正义论 罗尔斯:政府应该选择公正的收入再分配政策。 “无知面纱”之后的原始状态,可以摆脱主观干扰。无法预知,则无法设计有利于自己的规则,转而关注最糟的情况,关注收入分配的最下层 主张最小效用的最大化,即最大化标准:最惨人的福利最大化。 政府在帮助穷人的同时,意识到激励机制的必要性。允许收入一定程度的不平等。 收入再分配看成是社会保险的一种形式,防止自己成为穷人可能性进行保险。 (二)自由主义的分配正义论 社会福利仅仅取决于社会成员中效用最低(即福利最差)的成员。 ? “一个舰队决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个航行最快的船只,而是那个最慢的船只。如果我们改善了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也就改善了整个社会的生活状况” ——温家宝 (三)自由意志主义的机会平等论 自由权力的至高无上。 收入分配上的最好选择是自我权力的实现和保护。 只要财产的分配是正当合法,转让也是正当合法,分配就是正义的。只要分配的过程是公正的,那么所引起的分配结果即使再不公平也是公正的。 强调取得收入正当合法性的目的着眼于机会平等。机会平等比收入平等更为重要。 (四)库兹涅茨的倒U形理论 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长期变动轨迹是“先恶化,再改进”。 早期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 经济增长是储蓄和积累的函数。 二元经济结构下,经济增长以工业化为中心,以城市为主要舞台。 三种抵消因素: 政府的干预。决定性作用 人口变动。 技术进步。 (五)福利经济学的效率与公平之争 旧福利经济学。庇古 基数效用论。价格是效用的度量值,效用是基数的量 三个基本命题:社会福利的影响变量 国民收入越大; 国民收入中归于穷人的份额越大; 国民收入的变动的减少。 (五)福利经济学的效率与公平之争 新福利经济学。帕累托 序数效用论,效用主观感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