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肿瘤CT和MR诊断与鉴别诊断.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脑肿瘤CT和MR诊断与鉴别诊断 增强扫描 增加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的密度差别,从而提高了病变的定位诊断及定性诊断率 增强最佳扫描时间 血管有关的病变,如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等注射对比剂50ml时开始扫描; 颅内感染、囊肿注射对比剂60秒后开始扫描; 转移瘤、脑膜瘤注射对比剂6-8分钟后开始扫描。 颅内肿瘤概述 颅内肿瘤是CNS常见病,指包括所有来源于颅骨、脑膜、血管、垂体、脑神经、脑实质、残余的胚胎组织的肿瘤,还包括转移瘤以及淋巴瘤。 脑肿瘤影像表现 左颞叶胶质母细胞瘤合并出血 肿瘤钙化(条片状) 胶质母细胞瘤坏死 影像学检查目的:定位、定量、尽可能定性以及组织来源 脑内、脑外肿瘤的鉴别 脑内肿瘤常有的征象: ① 肿瘤中心位于脑质,窄基与脑表面相连; ②肿瘤周围的脑白质受侵非受压; ③肿瘤的占位效应重,而脑外肿瘤相对较轻; ④脑内肿瘤的瘤周水肿明显; ⑤大部分肿瘤无“假包膜”征。 脑室内脑膜瘤(平扫与+C) 不同部位发生的肿瘤不同 幕上脑内:胶质瘤 幕上脑部外:脑膜瘤 松果体:生殖细胞瘤、松果体细胞瘤 小 脑:星形细胞瘤、血管母细胞瘤、转移瘤。 侧室三角区:脑膜瘤、室管膜瘤、乳头状瘤。 孟氏孔: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中枢神经细胞 瘤、室管膜下瘤。 四脑室: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 鞍 内:垂体瘤 鞍 上:颅咽管瘤、生殖细胞瘤、脑膜瘤等。 桥 角:听神经瘤、脑膜瘤。 影像诊断: 左侧颞叶占位,考虑低级别胶质瘤 病理诊断: (左颞叶)弥漫型星形细胞瘤(WHO Ⅱ级) 影像诊断: 右侧颞叶不规则形异常强化灶,考虑高级别胶质瘤可能性大 病理诊断: (右颞叶)弥漫型星形细胞瘤(WHO Ⅱ级) 星形细胞肿瘤 部位:成人多发生于大脑(幕上);儿童多见于 小脑(幕下)。 类型:依细胞分化程度之不同属于不同级别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I级) 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I级)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II级) 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II级)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III级) 胶质母细胞瘤(IV级) I级: 良性;II级:生长活跃;III、IV级:恶性 影像学表现 (1)I级:肿瘤通常呈低密度灶,分界清楚, 占位效应轻,无/轻度强化。 (2)II~IV级:肿瘤呈高、低或混杂密度的囊 性肿块,可伴斑点状钙化或出血。 (3)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占位效应 和周围水肿明显,多呈不规则环形伴壁 结节强化,有的呈不均匀性强化。 左颞叶胶质母细胞瘤合并出血 脑膜瘤是颅内常见肿瘤,仅次于胶质瘤。 成年女性多见 是发生于脑膜细胞的良性肿瘤 ,大多数脑膜瘤起于蛛网膜粒的特殊细胞即蛛网膜帽细胞 脑膜瘤影像表现 1、脑质外占位 2、形态(圆形、卵圆形或分叶边界清楚) 3、密度(信号):稍高密度或等密度病变( T1WI为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为等信号或稍高信号 ) 4、钙化:(星状、颗粒状或均匀一致) 5、邻近的颅骨增生肥厚 6、显著增强 7、硬膜鼠尾征(脑膜瘤附着处的脑膜受肿瘤浸润有显著增强) 1、矢状窦旁和大脑镰脑膜瘤是最常见的类型 2.大脑凸面脑膜瘤 仅次于矢状窦旁脑膜瘤 5.鞍区脑膜瘤 包括起源于鞍结节、前床突、鞍隔和蝶骨平台的脑膜瘤 7.颅后窝脑膜瘤 分为6类 (1)小脑凸面脑膜瘤 (2)小脑幕脑膜瘤 (3)脑桥小脑三角脑膜瘤 (4)斜坡脑膜瘤 (5)枕骨大孔脑膜瘤 (6)第四脑室内脑膜瘤 WHO组织学病理分类(2000) I级典型良性脑膜瘤(9类):内皮细胞型、纤维 ????????? 型(纤维母细胞型)、过渡型(混合型)、砂?? ????????? 粒型、血管瘤型、分泌型、微囊型、化生型、 ??????? 淋巴浆细胞丰富型 ? II级不典型脑膜瘤(3类) :脊索(样)型、 透 ????????? 明细胞型、非典型性 ? III级间变性或恶性脑膜瘤(3类) :横纹肌样型、 ???????? 乳头状型、间变性(恶性) 颅内肿瘤影像定位、定量、定性大有可为 上皮细胞型脑膜瘤 纤维型脑膜瘤 沙粒体型 脑膜瘤 过渡型 脑膜瘤 肿瘤幕上、下定位 天幕在横断位上呈“八、 M 、 V 、 Y”形。 “八、 M 、 V 、 Y”形两侧外方的病灶为幕上病变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