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抗战 第13集 西安事变.docx
大抗战第13集西安事变
关键词
西安内战和平国民党红军中国中央军国共西北西安事变南京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抗日救亡统一战线中华民族国民政府红军抗日
文字记录
1936年12月12日,古城西安发生了一件震惊中外的大事。东北军统帅张学良和十七路军总指挥杨虎城合力发动兵谏逼蒋抗日,史称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促使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创造了国共两党合作的条件,准备了全民族抗战的前提。
西安,中国著名古都,历史上共有13个王朝曾在此建都。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西安积淀了厚重的民族文化,名胜古迹遍布全城。这座兵谏亭,始建于1946年,由胡宗南发起黄埔军校七分校全体士官募捐。在1936年12月西安事变中被抓获的地方修建的,当时叫正气亭,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捉蒋亭,1986年再次易名为兵谏亭。
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三大主力结束长征,胜利会师甘肃境内,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此时,在西北,红军同东北军、第17路军三位一体的统一战线稳步发展,以西安为中心的群众性抗日救亡运动方兴未艾,西北由剿共的桥头堡变成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基地。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飞往西安,迫令张学良、杨虎城率部进攻红军,并提出两个方案,逼迫张学良和杨虎城抉择。第一个方案是张、杨率部立即进攻陕北苏区,对红军作战,中央军在后面接应督战。第二个方案是把东北军调往福建,第17路军调往安徽,让出陕甘,让中央军去剿共,蒋介石已经准备任命蒋鼎文为西北剿共前敌总司令,来换掉张学良和杨虎城。12月初,中央军一部开入陕西境内,另有20万大军在陇海铁路沿线集结待命。西安城外已经危机四伏,但是张学良、杨虎城既不愿与红军再开战端,也不愿离开西北被蒋介石改编。连续几天,他们反复劝说蒋介石应以国家和民族的大义为重,接纳抗日主张,但均遭蒋介石斥责。12月7日,张学良破釜沉舟,再次求谏蒋介石。影片西安事变真实的再现了这一情景,您作为一个中华民国的统帅,怎么能够置之不顾?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民心所向。
此时此刻,情况已经非常危机,张学良和杨虎城已经无路可退,因为一旦开战,国共可能两败俱伤,日军必然乘机而入,渔翁得利。
另外,东北军和西北军一旦掉入内地,以后就会完全处于蒋介石的掌控之下,张、杨二人率部到前线抗日的希望就会落空,抗日救国的希望也将破灭。
怎么办?一个大大的问号摆在张学良和杨虎城的面前,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抗日救国的希望即将破灭,难道就眼睁睁看着中华民族走向灾难的深渊吗?1936年12月9日,为了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西安学生一万余人发动请愿游行,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国民党特务竟然开枪打伤学生,群情激愤,从西安步行去临潼,向蒋介石请愿。闻讯后,蒋介石派张学良前去制止,如学生不听劝阻即武力镇压,张学良驱车赶至灞桥。面对群情激昂的学生,张学良百感交集,当场发表演讲,对学生们表示。再听我说一句话,一个星期之内,我一定用事实来回答你们。副司令,副司令,我若欺骗了诸位,你们可以随时随地把我张学良处死,拥护张别使,团结起来一致对外。
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依然没有改变,剿共政策,这让张学良、杨虎城二人对蒋介石彻底失去了耐心,他们已经完全意识到靠和平的劝谏已经无法扭转恶化的局势。张学良和杨虎城合议后,决定实施兵谏,以逼蒋介石放弃剿共政策,实行联共抗日的新方针。为此,他们进行了如下部署,东北军一部负责包围华清池,扣留蒋介石、第17路军控制西安城,软禁从南京来的几十名国民党军政要员,解除蒋系部队武装,封锁机场,扣留飞机。1936年12月12日凌晨5点,按照张学良、杨虎城事先商定的部署,在西安城内第17路军先后解除了中央宪兵第2团、省公安局和西安城内中央军各部队的武装。在西安城外,张学良卫队在骊山山腰的两块巨石夹缝中发现了狼狈逃跑的蒋介石。活捉蒋介石的消息传到西安城内的指挥部,整个客厅一片欢腾,喝酒、干杯。
事变发生后,张学良立即组织了一个设计委员会,解决一切善后问题。东北军和西北军高级将领联名通电全国,说明西安事变动机完全在于抗日救国,对蒋介石本人保其安全、促其反省,并提出了八项政治主张。一、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二、停止一切内战。3、立即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4、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5、开放民众爱国运动。六、保障人民集会结社的一切政治自由。七、确实遵行孙中山遗嘱。八、立即召开救国会议。事变爆发后,张学良电告中共中央,请中共中央立即派代表团来西安,共商抗日救亡大计。
西安事变发生后,国民党在南京紧急召开中央常务委员会、中央政治委员会联席会议,决定由孔祥熙代理行政院院长、军政部长何应钦负责指挥调动军队,褫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