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胃手术后腹腔冲洗护理要点.ppt

发布:2018-09-20约1.82千字共2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胃肠手术后腹腔冲洗的护理要点 病区:A8 腹腔冲洗是通过液体的有效冲洗和持续低负压吸引,彻底清除腹腔内的坏死组织、渗液、积血和脓液,从而可减少腹腔内细菌数量,去除毒性物质,促进组织恢复和愈合,减少肠粘连和脓肿的形成,降低伤口感染率和死亡率,从而缩短康复过程。 一般的冲洗区域皆为手术区域,术中提前放置引流管,一般为双套管(自制),根据患者情况判断是否进行腹腔冲洗。 需要冲洗的症状: 1、腹痛、腹胀 2、高热 3、引流液浑浊,有异味或有消化液流出 同时结合实验室检查内容 1、腹腔三套管 2、腹腔双套管 3、单腔引流管(普通引流管) 里面没有内套管(有需要再放置) 老式导尿管 压脉带 一次性吸痰管 (质地柔软,起到支撑作用) (用于接灌洗液) (用于接负压吸引,接头方便) 一次性吸痰管 输液针头连接 1、腹腔持续低流量冲洗(常用) 2、间断冲击式冲洗 1、生理盐水 2、生理盐水加抗生素 3、碳酸氢钠溶液 4、蒸馏水 5、双氧水 6、5%葡萄糖溶液 在持续负压引流过程中,根据引流液量、引流物的黏稠度进行负压的调整。 一般负压为10-20kPa(75-150mmHg),以能顺利吸出引流物为宜。 引流液黏稠时适当加大滴入水的速度和负压,负压可达20kPa, 以稀释稠厚的液体。 负压过大造成肠粘膜吸附于管壁引起损伤和出血;负压过小造成引流不充分。 当瘘管形成,漏出液少时,应降低压力。 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后,取斜坡卧位( 30°-45°)或半坐卧位,每1-1.5h变换体位,以利于引流。 根据腹腔双套管放置的不同部位,选择左侧或右侧不同卧位,并经常更换卧位 ,以利于充分引流。 更换体位是避免过度牵拉,防止脱出。 灌洗液的量及速度取决于引流液的量及性状。一般每天的灌洗量为2000-4000ml左右,速度为40-60滴/分。引流液颜色呈灰白色、稠厚、豆腐渣样或引流管玻璃接头处滞有大量混浊液体时可予以快速冲洗,当颜色变澄清、透明时减慢冲洗速度或改为间断冲洗。不可过快或过慢,过快则滴入的液体来不及被吸出,过慢会造成干吸而导致出血和引流不畅。灌洗液以等渗盐水为主,若腹腔内感染严重时,可加入敏感抗生素。保持灌洗液的温度在30-40℃,避免过冷。 1、注意听双套管的吸引声,发出流水声与负压声交织在一起的“呼呼”声为正常 2、吸引连接管内看到随吸引器的不断吸引出现“一环一环”的转动式水柱波动,说明双套管是通畅的。 3、当发出细而尖的“鸣笛声”时则可能是吸入了纤维组织或导管周围的肉芽组织,可适当调整内吸管; 4、当听不到吸引声时,说明双套管已阻塞或不通畅。 。 严密观察患者的灌洗过程中有无不良反应,一旦发现立即停止灌洗,对症处理。监测血常规、肝功能、生化指标,防止水电解质酸碱失衡。关注患者的腹部体征,定期做消化道造影。密切观察引流液的色、质、量,并准确记录冲入量和冲出量,量出为入。有多根引流管同时冲洗时,应分别标记和观察。引流瓶低于引流部位,及时倾倒引流液(不超过2/3),伤口敷料有渗液及时更换。 漏出液=冲出量-冲入量 腹部症状、体征消失 血生化指标正常 排出的引流液清亮,消化道造影显示 局部情况良好 停止灌洗 接引流袋 并发症 B E C D A 腹腔出血 引流效果不佳 皮肤溃疡 感染 引流不畅 引流液为淡红色: 吸引负压过大 冲洗滴速过慢冲洗液滴完造成干吸引流管与窦道组织摩擦 引流液为鲜红色: 立即停止吸引,行手术治疗 表现为伤口红肿,疼痛,瘙痒等不适感,同时密切关注体温变化,连续高热或三天后又高热的病人及时报告医生。 防护措施: 手消毒,严格无菌操作; 套管通气口处用无菌纱布包裹; 引流瓶位置低于伤口平面,引流液及时倾倒,不超过2/3; 按需换药; 妥善固定,避免扭曲、打折,及时调整负压,胶布交叉螺旋固定于腹壁,避免套管移位、脱落,可沿引流管自上而下挤压引流管,防止管道堵塞。 常见原因是压力过高,双套管扭曲,受压内外套管腹腔端阻塞,可调整体位、轻轻转动引流管管头的方向,避免长期处于同一位置,用60ml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反复进行冲洗,必要时更换堵塞的引流管。 保持引流管周围皮肤干燥,用凡士林纱布保护皮肤 周围皮肤易被引流液浸蚀者可用氧化锌软膏涂抹 病人体位不当 负压吸引压力过小 冲洗液滴速过快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