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5中西医结合第一站60题(浓缩版).doc

发布:2016-11-29约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上呼吸道感染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参、苏、陈、枳、前、半、干葛、木、甘、桔梗、茯苓)鉴别:流行性感冒:有流行病学史,起病急骤、高热和全身肌肉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状明显,病毒分离和补体结合试验可以确诊。 西医治疗原则及方法:1)抗病毒治疗2)对症治疗3)抗感染治疗 2】急性支气管炎(咳嗽-风热犯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桑菊饮。西医治疗:1一般治疗:多喝水,注意休息2止咳,克咳敏5mg3:祛痰:氨溴索30mg4:平喘5:抗感染6:雾化吸入。鉴别:流行感冒:该病常伴有明显的流行,起病急,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出现畏寒,高热,头痛,头晕,全身酸痛,乏力等,病毒分离和血清检查可鉴别 3】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咳嗽,痰热郁肺证)---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桑白皮黄芩知母贝母射干瓜蒌皮前胡地龙)西医治疗:1氧疗2控制感染 3:解痉平喘4:祛痰止咳5:加强护理,改善通气。鉴别:支气管扩张鉴别:典型者表现为反复大量咳脓痰,或反复咯血。X线胸部拍片常见肺野纹理粗乱或呈卷发状,螺旋CT有助于诊断 4】慢性支气管炎(久咳喘证,肺肾阴虚证)---滋阴补肾,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合六味地黄丸:北沙参玉竹麦冬天花粉扁豆桑叶生甘草熟地山茱萸牡丹皮鉴别诊断:肺结核:活动性肺结核常伴有低热、乏力、盗汗、咯血等典型症状 西医治疗:①控制感染:阿莫西林 ②祛痰镇咳:沐舒坦 ③解痉平喘:氨茶碱 ④加强锻炼,避免感冒 鉴别:喘息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鉴别:喘息性支气管炎一般多见于中老年人,咳嗽,咳痰的症状较为突出,往往因咳嗽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而伴有喘息,支气管哮喘患者常有个人或者家族史,多数自幼得病,早期以哮喘为主,突发突止,应用解痉药症状可明显缓解,间歇期一般可无症状。 5】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胀,痰蒙心窍证)--涤痰开窍。涤痰汤(橘红半夏茯苓甘草胆南星枳实石菖蒲竹茹)调护:适量饮水,避风寒。病机:慢性咳嗽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久则肺虚,肺主气功能失常,导致肺气壅滞,肺气胀满,张缩无力,不能收敛。 治疗:1:一般治疗,休息,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2:积极控制感染3:保持呼吸道通畅4:持续低流量吸氧5:控制心力衰竭6:抗凝治疗 鉴别:风湿性心脏病鉴别:风湿性心脏病的三尖瓣疾患应与慢性肺心病的相对三尖瓣关闭不全相鉴别。前者往往有风湿性关节炎和心肌炎病史,其他瓣膜如二尖瓣。主动脉瓣常有病变,X线,心电图,超声动态图有特殊表现,动态血氧饱和度显著降低,二氧化碳分压高于正常 6】支气管哮喘(哮病,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麻黄杏仁桑白皮黄芩半夏)治疗:1:病因治疗,脱离过敏原2:氧疗3:支气管舒张剂4:抗炎治疗。 鉴别诊断:喘息性支气管炎一般多见于中老年人,咳嗽,咳痰的症状较为突出,往往因咳嗽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而伴有喘息,支气管哮喘患者常有个人或者家族史,多数自幼得病,早期以哮喘为主,突发突止,应用解痉药症状可明显缓解,间歇期一般可无症状 7】:支气管哮喘(哮病,脾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加减(陈皮半夏人参白术茯苓 )病机:哮病日久,脾虚不能运化,痰饮蕴肺,肺失清肃。 鉴别诊断: 与心源性哮喘鉴别:见于左心衰,发作时的症状与支气管哮喘相似,但心源性哮喘多有高血压,冠心病,风心病,二尖瓣狭窄等病史和体征,陈发性咳嗽,常咳出粉红色泡沫样痰,双肺可闻及广泛的水泡音和哮鸣音,左心界扩大,心率增快,心尖部可闻及奔马律,胸部X片线检查可见心脏增大,肺淤血征。支气管哮喘则表现为反复发作,常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困难。 治疗:1:病因治疗,注意休息,脱硫过敏原2:氧疗3:使用气管舒张剂4抗炎治疗5:糖皮质激素治疗 8】:肺炎(肺痈,邪犯肺卫)---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加减(桑野菊花杏仁连翘薄荷) 病机:外邪入侵,首犯肺卫,邪正相争,则发热,风热犯肺肺失宣肃,则咳嗽咳痰。 治疗:西医治疗:1:一般治疗,休息,多饮水,保持室内通风2:抗菌治疗,青霉素800万U静脉滴注3:对症治疗。 鉴别:肺结核多有全身中毒症状,X线胸片见病变多在肺尖或锁骨上下,密度不均,痰中可找到肺结核杆菌。抗菌治疗无效。 9】:肺炎(肺痈,痰热壅肺证) --清热化痰,宽胸散结-麻杏石甘汤合苇茎汤(桃仁薏苡仁) 病机:外邪内侵,首犯肺卫,邪正相争则恶寒发热,外邪犯肺,肺失清肃则咳嗽,咳痰。 调护:避风寒,注意休息。西医治疗:1:一般治疗,休息,多饮水,保持室内通风2:抗菌治疗,青霉素800万U静脉滴注3:对症治疗。鉴别:急性肺脓肿:早期临床表现相似。随着病程进展,咳出大量脓臭痰为肺脓肿的特佂。X线片显示脓腔及液平面 10)肺结核(肺痨,肺阴亏损证)---滋阴润肺---月华丸加减(沙参麦冬生地阿胶茯苓)病机:外感“痨虫”袭肺,内伤体虚,气血不足,阴精耗损,二者互为因果。西医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