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种炭角菌目真菌线粒体基因组的测序和进化分析.pdf
中文摘要
炭角菌目(Xylariales)隶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粪壳菌纲
(Sordariomycetes),包括许多重要的内生真菌、病原菌和腐生菌,在全世界广泛分
布。到目前为止,炭角菌目仅有6个物种报道了线粒体基因组,即Arthrinium
arundinis、Annulohypoxylonstygium、Pestalotiopsisfici、Xylariahypoxylon、Nemania
diffusa和Neopestalotiopsiscubana。为了准确鉴别实验室所采集的5个炭角菌目物
种以及明确其进化地位,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进行测序,组装和注释分析了每
一个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进一步,结合已发表6个炭角菌目物种的线粒体基
因组共11个炭角菌目物种进行比较分析,并基于14个核心蛋白编码基因(PCGs)
的核苷酸序列进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明确不同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及其在炭角菌
目的系统发育地位和进化方向。
本研究对获得的5个菌株进行分子鉴定确定为炭角菌目物种,ZYJ0905被鉴定
为Hypoxylonperforatum(炭团菌科),ZYJ0976被鉴定为Neopestalotiopsis(附毛孢
科)的未定物种,ZYJ0843被鉴定为Xylarialiquidambaris(炭角菌科),鉴定
SX19-11和GD19-14为Xylaria的未定物种。将11个炭角菌目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
从基因大小、组成、基因顺序、PCGs的密码子与氨基酸使用情况、内含子插入位
点和PCGs的进化速率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它们的大小从26kb到258kb不等,
这一现象主要是由内含子数量和基因间区长短的不同导致的,但其PCGs和核糖体
RNA基因在组成和数量方面高度相似。11个物种的GC含量从26.5%到30.9%不等,
密码子中碱基A和T的高使用频率导致其线粒体基因组中AT含量高于GC含量。
炭角菌目线粒体基因组氨基酸使用情况比较一致,亮氨酸、异亮氨酸和苯丙氨酸是
使用频率最高的氨基酸。PCGs和rRNA体现出内含子插入/缺失多态性,且大多为
Ⅰ型内含子。此外,cox1是这些物种中内含子插入位点最多的基因。
在检测的14个PCGs中,nad4基因在11个炭角菌目物种中表现出最大的遗传
距离,其次是nad3;11个炭角菌目物种中遗传距离最小的基因是nad4L,表明该基
因在炭角菌目中较为保守。另外,所有PCGs的Ka/Ks值均小于1,说明这些基因
都不受自然选择的作用而是受到纯化选择的影响。在炭角菌目物种进化过程中,可
以观察到Nemaniadiffusa物种出现了以nad4L为中心的基因位置逆转。系统发育分
析表明,炭角菌目的物种以100%/1.00的支持率聚为一个单系分支,显著区别于其
I
他目物种,表明炭角菌目物种与其他目的亲缘关系较远。
本研究鉴定了5个炭角菌目真菌并首次报道其线粒体基因组,丰富了炭角菌目
真菌资源;补充了炭角菌目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数据,明确了各科、属的系统进化
关系,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准确的分子信息。
关键词:真菌进化;炭角菌目;线粒体基因组;比较分析;系统发育分析
Ⅱ
ABSTRACT
Xylariales,belongstoSordariomycetesinAscomycota.Thisorderincludesmany
importantendophytic,pathogenic,andsaprophyticfungithatarewidelydistributed
throughouttheworld.Sofar,onlysixspeciesoftheorderXyla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