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贷记账法下的会计分录的编制教学.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借贷记账法下的会计分录的编制教学
魏巍
摘要:会计岗位是一个需要实践和操作能力的岗位。然而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普遍差,学习兴趣的培养,实践能力的培养显得特别重要。《基础会计》恰恰是会计学的入门课,也是职业学校学生从未接触过的全新知识,而编制会计分录是初学者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本文介绍了在借贷记账法下的会计分录的编制,以及教学实施的过程,并且提出了一些教学反思。
..
关键词:借贷记账法;会计分录;基础会计
一、学习方式
编制会计分录式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复式记账和借贷记账法的相关知识内容之后进行的。这样可以使初学者不再难懂难学,让他们从实践操作中理解借贷记账法的真谛,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方式上采用教师讲授与学生尝试训练相结合。在学生学习方式上采用接受学习和实践式学习相结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再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整个教学中,分层次地渗透了归纳和演绎的方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学习任务分析
编制会计分录的教学目的应是熟练掌握并能编织会计分录。一方面要正确理解会计分录的内涵;另一方面通过学习编制会计分录让学生达到熟练掌握并能运用。
三、学习起点能力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情况来看,一是对借贷记账法的性质特征不十分明确;二是对借贷记账的账户结构、记账符号的真谛没有完全掌握,无形当中给熟练掌握和运用会计分录增添了障碍。
从学生的能力和情感来看,通过对已学知识的了解,已由原来的被动式接受学习向主动探究式学习转变,但由于时间和经验的限制,掌握程度还不够成熟,方法还不够灵活,应加强训练。
四、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识记目标:①熟记会计分录的内涵;②熟记会计分录分类并能应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发现、概括、实践等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编制会计分录的学习和应用,使学生初步理解“特殊—一般—特殊”的认知规律,体味科学的思想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编制会计分录既是借贷记账法的具体运用,也是今后填制记帐凭证的基础要求,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突破的方法是利用层析法逐层递进分析,从而最终解决问题,并要求学生掌握强化。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活动:从实际生活中举例:
例1:某公司某日,从银行提取现金20万元备发工资。
通过分析引导学生观察例子,从而引入本节课题。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探索这个问题让学生了解科目、账户、金额增减,为接下来的学习铺平了道路。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1.会计分录的内涵是什么?
2.为什么要编制会计分录?
3.如何编制会计分录(方法)?
①应在哪些账户中登记?
②应登记在账户的哪一方?
③各账户中登记的金额是多少?
(二)探索交流,发现新知
教师活动:1.提出新任务:会计分录的内涵是什么?
学生活动(同桌讨论):根据借贷记账法的规则,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并用自己的言语说明。
教师活动:通过对学生的考察,教师明确会计分录的内涵。
①会计分录的概念:按照借贷记账法的规则确定某项经济业务应借、应贷账户的名称及其金额的一种记录。
包括三层含义(会计分录三要素):
确定账户名称
确定记账方向
确定应记金额
②会计分录的分类:简单会计分录(一借一贷)
复合会计分录(一借多贷、一贷多借、多借多贷)
教师活动:2.提出挑战问题:为什么要编制会计分录?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通过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明确:
首先应编制记账凭证,在记账凭证上把所发生的经济业务的账户名称、记账方向、金额和账户的对应关系加以确定,即编制会计分录,然后再据以记账。目的是为了保证账簿记录的正确性。在把经济业务记入账户之前,便于进行错账的查找。
教师活动:3.提出更高的挑战问题:如何有效地编制会计分录(方法)?应该考虑问题?
①应在哪些账户中登记?
②应登记在账户的哪一方?
③各账户中登记的金额是多少?
给学生展示例子:例2:某日,某投资者以30 万元向企业投资,款项当即存入银行。
学生活动:结合例2,学生讨论,学会思考。
教师活动:通过提问学生给出提示,教师利用层析法:
①分析列出经济业务中所涉及的会计科目。
②分析会计科目的性质。
③分析各会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