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抗血小板凝集药物.ppt

发布:2024-11-16约3.42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发生消化道损伤后是否停用抗血小板药物需权衡患者的血栓和出血风险;2对于阿司匹林导致的消化道溃疡、出血患者,不建议氯吡格雷替代阿司匹林,建议阿司匹林联合PPI;3发生溃疡、出血的患者,应积极给予抑酸药和胃黏膜保护剂,首选PPI,并根除Hp,必要时输血。4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如需合用PPI,建议连续使用不超过6个月,此后可换用H2RA或间断使用PPI。5临床医生和患者均需注意监测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时的消化道损伤,注意有无黑便,定期行粪便潜血及血常规检查。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主要内容1概述抗血小板聚集药物2前沿进展3*正常无临床特征心绞痛TIA间歇性跛行年龄增长脂纹纤维斑块粥样硬化斑块斑块破裂/裂纹和血栓形成心肌梗死中风严重下肢缺血心血管死亡凝血因子凝血因子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XXa凝血酶原II凝血酶IIa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血小板血管壁胶原组织因子内源途径外源途径共同通路血栓血栓形成瀑布-2种成分:细胞(血小板)和血浆(凝血因子)DrouetL.CerebrovascDis2002;13(suppl1):1–6短暂性脑缺血缺血性脑卒中ACS:UA、MI外周动脉疾病: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坏疽坏死ACS中血栓形成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在心血管系统的体现。动脉血栓:血流速度快,富含血小板,纤维蛋白相对较少。抗血小板治疗用于动脉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血流速度慢,富含纤维蛋白和红细胞,血小板减少。抗凝治疗主要用于静脉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附壁血栓:(心房心室中)血栓较大,比较复杂,未形成血栓时危险度低,以预防为主,治疗以抗血小板为主;已形成血栓时危险度高,治疗以抗凝为主。血栓素A2抑制剂:阿司匹林。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双嘧达莫、西洛他唑。二磷酸腺苷(ADP)P2Y12受体拮抗剂:噻吩吡啶类药物:噻氯匹定、氯吡格雷、普拉格雷。非噻吩吡啶类药物:替格瑞洛。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非特异性结合的嵌合单克隆抗体:阿昔单抗。特异性结合的低分子多肽:依替巴肽。非肽类拮抗剂药物:替罗非班、拉米非班。口服抗血小板药的历史药物获SFDA批准的时间1961198819911997200920112014双嘧达莫阿司匹林噻氯匹定氯吡格雷西洛他唑普拉格雷替格瑞洛沃拉帕沙FDA批准阿司匹林*负荷量:300mg嚼服,或250~500mg快速iv,维持量:75~100mg终生口服禁忌:活动性消化道出血、阿司匹林过敏、曾服阿司匹林不能耐受,严重肝病没必要强调最佳服药时间:夜间血液粘度高,血小板易于聚集,理论上晚上服用最佳,但无循证医学证据;阿司匹林的作用为持续性。010302*机制:抑制血小板粘附(1)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增加cAMP(2)增强内源性PGI2,抑制腺苷再摄取。应用:(1)人工心脏瓣膜,与阿司匹林或华法林联用(2)周围血管病(3)不能耐受阿司匹林患者不良反应:头痛,潮红,眩晕100mg,每日1-2次。用药过程中可出现头晕、头痛、心悸等现象,可能和西洛他唑的扩张血管作用有关,大多为一过性。可逆性血小板抑制剂,吸收后6小时内发挥抗血小板作用,停药后48h内血小板凝集恢复到用药前水平。肝脏代谢。肾脏排泄。该药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少,危险性低。*氯吡格雷是一种前体药,经肠道吸收后约85-90%直接被酯化为无活性产物,仅10-15%通过肝细胞CYP代谢成为活性产物,因此特别是CYP2C19对氯吡格雷活化的作用至关重要。血浆消除半衰期为6-8h,活性代谢物半衰期为30分钟,活性代谢物与血小板P2Y12受体不可逆结合,使血小板永久失活。口服2小时或起效,健康人服用50-100mg氯吡格雷后第2天产生25-30%抑制率,第3-7天达到稳态(40-60%)抑制率,停药5天恢复。负荷量300mg快速起效,3小时内达到全面抑制血小板聚集,一般先采用300mg负荷剂量,然后每日75mg至少1个月,可持续9个月。女性作用弱于男性,肾功能障碍病人作用减弱。普拉格雷*第三代ADP受体拮抗剂,在肝脏代谢时几乎不产生非活性代谢物,故疗效优于氯吡格雷,但出血风险亦有所增加。此外,氯吡格雷抵抗患者不会发生普拉格雷抵抗。在我国尚未上市。多项临床试验显示首剂给与60mg负荷剂量,随后天天给与10mg维持剂量的普拉格雷可比首剂300mg负荷剂量,随后天天给与75mg维持剂量的氯吡格雷产生更快、更强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