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课件.ppt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讨论内容;一、真菌感染的基本知识和概念;啤酒酵母;;致病性真菌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形式
原发性真菌感染:主要是外源性感染
继发(条件)性真菌感染:主要是内源性感染(如白色念珠菌),亦有外源性感染(如曲霉菌),常发生于长期应用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化疗和放疗的患者
过敏性真菌病:系在各种过敏性或变态反性疾病中,由真菌性过敏原(如孢子抗原)引起过敏症
真菌毒素中毒症:可侵害肝、肾、脑、中枢神经系统及造血组织。如黄曲霉素可引起肝脏变性,肝细胞坏死及肝硬化,并致肝癌;二、IFI的治疗药物简介;;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
目前有三种制剂: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体(ABLC)、两性霉素B胆固醇复合体(ABCC)和两性霉素B脂质体(L-AmB)。药物分布更集中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减少了在肾组织中的浓度,肾毒性显著降低,同时输液反应也大大减少,但仍需监测肾功能
适应证:IFI的经验及确诊治疗;无法耐受传统两性霉素B制剂以及肾功能严重损害,不能使用传统两性霉素B制剂的患者;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
药代动力学:易在肝、脾中浓集,肾蓄积少,清除半衰期为100~150h
用法与用量:起始剂量为每天1mg/kg,逐渐增加到治疗剂量。推荐剂量ABLC为5mg/kg,ABCC为3~4mg/kg,L-AmB为3~5mg/kg。静脉输注的时间不应少于1h;;伊曲康唑:三唑类抗真菌剂
用法与用量:①IFI的确诊、拟诊和经验治疗:第1~2天:200mg,静脉注射,每天2次;第3~14天:200mg,静脉注射,每天1次;输注时间不得少于1h;之后序贯使用口服液,200mg,每天2次,直至具有临床意义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消除。②IFI的预防治疗:每天5mg/kg,疗程一般为2~4周
注意事项:长期治疗时应注意对肝功能的监护,静脉给药不得与其他药物采用同一通道;氟康唑:三唑类抗真菌剂
适应证:非粒细胞减少患者的深部念珠菌病;艾兹病患者的急性隐球菌性脑膜炎;侵袭性念珠菌病的预防
药代动力学:口服迅速吸收,进食对药物吸收无影响。易透???血脑屏障。血浆半衰期为20~30h
用法与用量:①侵袭性念珠菌病:200~400mg/d,若氟康唑治疗5d后,患者仍不能退热,或出现其他症状,则应换用伊曲康唑等其他药物。②念珠菌病的预防:50~400mg/d,疗程不宜超过2~3周
注意事项:最常见的不良事件来自胃肠道,长期治疗者亦需监测肝功能;;卡泊芬净:棘白菌素类抗真菌剂
适应证:侵袭性念珠菌病、念珠菌血症及侵袭性曲霉菌病
药代动力学:血药浓度与剂量呈等比例增长,经肝脏及肾脏排泄,脑脊液中几乎不能检出,清除半衰期为40~50h
用法与用量:第1天70mg/d,之后50mg/d,输注时间不得少于1h,疗程依患者病情而定
注意事项:对严重肝功能受损的患者应避免用药;氟胞嘧啶:属抑菌剂
适应证:敏感念珠菌和隐球菌所致的严重感染。单独应用易导致耐药,多与两性霉素B联合使用
药代动力学:口服生物利用度78%~90%,达峰时间2h。药物广泛分布于各器官组织,脑脊液浓度达血液浓度的50%~100%。清除半衰期为2.4~4.8h,90%以上以原形自尿液排出
用法与用量:每天100~150mg/kg,口服分4次;静滴分2~4次,成人一般每次2.5g,滴速4~10ml/min。肾功能不全者需减量
注意事项:检测血液和肝脏不良反应。严重肾功能不全及过敏者禁用,孕妇慎用,哺乳妇女不宜使用。不宜与骨髓抑制药物共同使用;三、IPFI的诊断标准;宿主因素;临床特征;微生物学检查;微生物学检查的几点说明;微生物学检查的几点说明;IPFI诊断分为确诊、临床诊断及拟诊3个级别;㈡临床诊断IPFI
至少符合1项宿主因素,肺部感染的1项主要或2项次要临床特征及1项微生物学检查依据
㈢拟诊IPFI
至少符合1项宿主因素,肺部感染的1项主要或2项次要临床特征;IPFI的诊断标准;四、临床处理程序与策略;㈡IPFI的防治策略
一般预防:有宿主因素特别是HSCT者,防止曲霉孢子经呼吸道吸入是预防IPFI的重要环节
无发病时注意保护环境:湿式清洁病房,不用布饰家具与地毯,不布置花卉与观赏植物
遇施工或离开保护性环境时,佩带高保护性口罩
有IPFI发病应加强监测,消毒污染物包括房间墙壁。除非出现医院爆发性流行,不主张使用抗真菌药物预防;;拟诊治疗:即经验性治疗,应综合考虑广谱、有效、安全和效价比等因素选择抗真菌药物
临床诊断治疗:亦称先发治疗,药物选择参考所检测到的真菌种类而定
确诊治疗:即靶向治疗。针对真菌种类进行特异性抗真菌治疗。药物选择要参考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