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卫生.ppt
主题一网络游戏,让人欲罢不能案例:上初二的明明,是家中的“独苗”,爷爷奶奶惯着,爸爸妈妈顺着,口袋里总有花不完的“零花钱”。最近他对网络游戏越来越着迷。叫他吃饭,他不吃,问他作业写完了没,他说没作业。夜里十一点了,爸妈要他关电脑睡觉,他不但不愿意,反而还顶嘴。只有当爸爸发火了,明明才很不服气地关了机。可关机后他变得不安稳了,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站立,不愿睡眠。后来,明明开始留连网吧,回家也很晚了。他和同学串通好,如果家长问及,便说在同学家温习功课。父母也就相信了。可是没想到没过多久,班主任打来电话说明明旷课了……第30页,课件共46页,创作于2023年2月心理分析:1、网络成瘾是一种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心理、社会功能损害。2、网络成瘾主要与青少年的家庭环境及家庭环境引起的青少年不良个性心理形成有关。明明的父母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对他过于溺爱,明明对父母依赖性过强,形成了“以孩子为主导”的倒置的亲子关系与孩子强硬的个性。一旦不顺着他,就冷眼相对、傲慢无礼,无法与人和睦相处。受挫后,得不到理解、赞赏的孩子只有到网络里去寻找平等与关爱,寻求依赖和归属感。3、不合理的家庭结构和不和谐的家庭文化氛围也对青少年产生重要影响。如父母在外地工作,孩子由祖辈老人带大,孩子体会“分离”;单亲家庭中的孩子感觉自己“被父母抛弃”。家庭中缺乏学习的气氛、交流的传统,父母整天打麻将甚至赌博,家长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孩子觉得“被冷落”,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容易向网络寻求亲情与关爱,开始逃学、沉迷网络。第31页,课件共46页,创作于2023年2月对策——从家庭着手,改善小环境改变以往溺爱或粗暴的教育方式。家长应注重对孩子的平等、尊重、鼓励,多与孩子交流,改善亲子关系;多陪同孩子上网,了解孩子浏览网页的内容,获悉孩子的兴趣爱好,鼓励孩子登陆健康网站;明确拒绝他们染指有“黄、赌、暴力”内容的网站和游戏。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组织由家庭成员共同参加的活动,尊重孩子的想法,令其体验付出的价值、参与的乐趣;对孩子的进步表示赞赏,对其错误指明缘由,并说明父母只是不喜欢你做的这件事,不是不爱你这个人,避免孩子误会父母的态度是针对他的人格,而造成对孩子的伤害。正确处理学习、上网与休息的关系。合理分配学习、上网与休息的时间,控制上网时间在每天2小时以内。第32页,课件共46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主题二追星——迷失自我案例:小林刚刚步入高中校门,是“超级女生”的重量级粉丝。自从2005年那个夏天开始,她就成了一名百分百“玉米”:从发型到穿衣,都要向自己的偶像看齐,就连说话做事的风格也要讲究一个字——酷。每逢节假日,小林就出入北京各大超市和商场,购买所有与偶像有关的书籍、影碟、相片等。每晚,小林都准时回家,不是为了完成作业,而是要看一下娱乐新闻的播出时间,因为她害怕错过自己崇拜的偶像;每天在学校,小林都与其它的玉米一起讨论偶像最新的消息,分析偶像的性格,探讨偶像未来的发展方向等,并随时准备与那些“凉粉”和“笔迷”们展开口角大战。现在他们正四处筹集资金,准备集体参加偶像的演唱会,为自己的偶像呐喊和疯狂。学习成绩一天天下降,父女俩之间的冲突一天天加剧。第33页,课件共46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1页,课件共46页,创作于2023年2月心理卫生的概念心理卫生(MentalHealth)就是通过各种教育和具体措施,维护和改进健康的心理以适应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环境,使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都保持良好或完满的状态。
第2页,课件共46页,创作于2023年2月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婴儿期[0-1岁]靠母亲喂养、保护幼儿期[2-3岁]依靠父母养育,生理行动上,能自己活动、吃饭、上厕所,应付基本的生活需求。学龄前期[4-5岁]可离开父母,上幼儿园。少年期[6-11岁]小学阶段青少年期[12-17岁]第3页,课件共46页,创作于2023年2月心理发展过程与心理异常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有八个阶段,每个发展阶段都会出现一个主要的危机或冲突。大致年龄危机充分解决不充分解决0—1岁信任—不信任基本信任感不安全感、焦虑2—3岁自主—自我怀疑知道自己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身体、做某些事情感到无法完全控制自己4—6岁主动—内疚相信自己是发起者、创造者感到无法完全控制事情7—12岁勤奋—自卑丰富的社会技能和认知技能感到自己没有价值13—19岁同一性—角色混乱自我认同感形成,明白自己是谁,接受并欣赏自己缺乏自信心,又失败感20—24岁亲密—孤独有能力与他人建立亲密的、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