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标准操作程序.docx
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
01生产用水的安全卫生
02食品接触面的状况和清洁
03防止交叉污染
04手部清洁
05防止外部污染
06有毒化合物的处理
07员工健康
08虫害控制
09环境卫生
10检验检测卫生
01生产用水的安全
01
卫生
控制和监测
1.食品企业所有的生产、生活用水需符合国家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
生标准》。
2.食品企业生产用水需送至第三方检测机构水质全项检验(38项),并出具合
格报告。监测频率:一年一次。
3.生产用水水龙头按顺序编号,有防虹吸措施,并有供水网络图。化验室对水质(生产用冰)进行感官、pH值、余氯、微生物(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检查,要求:Ph值不小于6.5,且不大于8.5;余氯:0.05-0.3mg/L;菌落总数≤100CFU/mL;
大肠菌群不得检出。监测频率:生产期间每月或每季度覆盖一次。
4.若有水池,必须定期进行清洗消毒,清洗消毒程序为:水池→排干水池→全
面清洗→100PPM氯液喷洒→全面清洗。监测频率:每月一次
控制和监测
4.污水排放
4.1污水处理:符合国家环保部门的规定,符合防疫的要
求;处理池的地点远离生产车间。
4.2废水排放设置
4.2.1废水的流向由高洁净区向低洁净区。
4.2.2明沟加盖,于外界接口有水封防虫装置。
5.品管部、维修组每月对工厂所有的供水管道进行检查,检查是否有渗漏,各供水管附近是否有污染源。若工厂有使
用水塔供水,则需定期对水塔进行清洗消毒。
纠正
纠正措施
在自来水系统损坏的情况下,公司应停止生产,判定是何时损坏的,暂存这段时间内生产的产品,进行安全评估,以保证
产品的安全性。只有当水质符合国家标准时,才可恢复生产。
当检测内容出现偏差时,品管部应及时通知厂长停止生产并
对已加工的产品隔离评估。
相应记录
第三方水质检测报告
生产用水检测记录(感官、Ph值、余氯、微生物)
纠偏记录
02食品接触面的
02
状况和清洁
控制和监测
1.品管员应对食品接触面经常进行检查,并对车间内的设
备、工器具、人手表面、包装材料进行微生物检验(大肠菌群、菌落总数)并将结果记录。监测频率:生产期间每月/季度至
少覆盖一次。
2.生产用器具(如:塑料桶、周转筐)必须有专用的栈板
承放或放于操作台上,不得直接接触地面。
3.每天午餐期间(或换班)和每天收工后,应清除地面、
设备和食品接触面附着物,如有必要应拆开设备作全面的清洁,所有表面都应清洗消毒,工具器(如:塑料桶等)统一在工器
具消毒间进行清洗消毒后风干。
控制和监测
4.不同车间或同一车间内不同区域的工器具有明显标示,不交叉使用。
5.用于食品接触面的氯液通常浓度为不低于100PPM,如果监测显示浓度低于范围则必须及
时纠正和记录。
6.加工工人进入生产岗位时应穿戴干净的工作服、工作帽(带发网)和防水靴,不同岗位的
工作服和工作帽(带发网)可用颜色区分。
7.高洁净区、低洁净区和维修人员的衣帽应分开清洗消毒,以防交叉污染。存放工作服的房
间设有紫外线灯或臭氧设备。
8.工具器(如塑料桶等)统一在工器具消毒池进行清洗消毒后风干。清洗消毒程序为:清水→
(洗洁精)→清水→100PPM氯液浸泡10~15分钟→流动清水清洗。
9.生产期间,操作台要保持干净,每天收工后,操作台要清洗消毒,清洗消毒程序为:清水→
(洗洁精)→清水→100PPM氯液喷洒并停留10~15分钟→清水冲洗。
纠正措施
应维修或替换无法充分清洗的食品接触面。
应维修或替换无法充分清洗的食品接触面。
1
调整氯液的浓度,对不干净的食品接触面进行清洗消毒。
对可能成为食品的潜在污染源的工作服、工
作帽(带发网),应及时进行清洗消毒或更换。
2
3
相应记录
1.每日卫生检查记录
2.消毒液配制记录
3.工器具、员工手部、围裙、包装材料、
车间清洗消毒效果验证记录
4.工作服清洗消毒记录
I车间典型图
电子秤表面脏污,且使用塑料胶带
夹层锅脏污
包材上有灰尘
I车间典型图
工具桶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