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散治疗胃脘痛的临床分析.docx
?
?
四逆散治疗胃脘痛的临床分析
?
?
R254A1672-5085(2010)16-0278-02
【摘要】目的观察四逆散治疗胃脘痛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0例患者进行治疗,治疗前后作胃镜检查,辨证施治并观察临床疗效。结论采用四逆散加减治疗慢性胃炎其疗满意,值得推广。
【关键词】四逆散胃脘痛临床
胃脘痛是由于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导致的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可呈持续性,也可阵发性发作,常伴见脘闷、纳呆、嗳气、大便不调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胃脘痛患者病列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34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达14年,平均10年左右;一般根据病史、体格检查,结合上消化道X线检查、纤维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其中胃溃疡17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4例,慢性浅表性胃炎9例。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发病常与情志不畅、饮食不当、劳累紧张、季节变化等因素有关。
1.2治疗方法四逆散,药物组成,柴胡、白芍、枳壳(麸炒)、甘草。柴胡10g,炒白芍15g,炙甘草6g,枳实10g,当归10g,木香10g,陈皮10g,佛手10g,姜半夏10g,厚朴10g,白术15g,竹茹6g。1剂/d,恶心、呕吐加藿香10g,姜半夏15g;腹泻、舌苔白腻者加苍术10g,草蔻10g;伤食嗳腐、苔白厚加莱菔子10g,鸡内金10g,炒麦芽10g,连翘10g;持续腹痛加元胡15g,川楝子10g;胃脘部寒凉怕冷、四肢不温加良姜10g,干姜6g;若胃脘灼热疼痛、泛酸加乌贼骨10g,瓦楞子15g或加黄连、吴茱萸。1剂/d,水煎,早晚饭前温服。早晚温服。本方功能是舒肝理气,和胃止痛,降逆止呕。主要有解痉、抗溃疡、抗病毒、诱生干扰素、镇静、降体温、升血压、抗休克、抗心律失常、强心、抗缺氧、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微循环作用,降低胆固醇、纤维蛋白和血液黏度,抗疲劳、防止利多卡因中毒、保肝、抗炎、镇痛等作用。
2治疗结果
近期临床治愈主要症状消失,次要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胃镜复查炎症消失11例,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次要症状基本消失,胃镜复查活动性炎症基本消失,慢性炎症好转18例,主要症状明显减轻,胃镜检查黏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炎症有所减轻9例。无效:经治疗后症状、胃镜检查无变化2例。
3体会
胃脘痛初则多由外邪、饮食、情志不遂所致,病因多单一,病机也单纯,常见寒邪客胃、饮食停滞、肝气犯胃、肝胃郁热、脾胃湿热等证候,表现为实证;久则常见由实转虚,如寒邪日久损伤脾阳,热邪日久耗伤胃阴,多见脾胃虚寒、胃阴不足等证候,则属虚证。因实致虚,或因虚致实,皆可形成虚实并见证,如胃热兼有阴虚,脾胃阳虚兼见内寒,以及兼夹瘀、食、气滞、痰饮等。胃脘痛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也与胆肾有关。基本病机为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正如叶天士所论“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之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说明胃脘痛与木气偏旺,肝胃失和有关。中医学认为,脾胃相关,肝胆相连,肝失疏泄,则横逆犯及脾胃;胁乃肝之分野,气多走窜游移,故痛连两胁;气机不利,肝胃气逆,则脘胀嗳气;胃气不降则恶心;气滞肠道传导失常故大便不爽。
胃脘痛论治,以“通”为关键,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基本原则,理气、散寒、消食、清热、除湿、化瘀、温阳、养阴等均可起到“通”的作用。诚如清?高士宗所云:“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叶天士亦谓:“通字须究气血阴阳”,皆此意也。由于胃痛多兼气滞,在审因论治的同时,适当配合辛香理气之品,共奏“通则不痛”之功,以提高疗效。但应注意服用此类药物,不可太过,中病即止,以免香燥伤津耗气。
四逆散虽然只有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四味药,但药少而精,临床应用广泛。仲景用治“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等证。从药理上分析,方中柴胡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镇静、镇痛、解热等作用,还能抑制胃液分泌、抗炎、保肝利胆等作用;枳实有增强小肠平滑肌紧张程度和位相性收缩功能,还有抗炎、镇静等作用;芍药有抗炎、抗菌、镇痛、解痉等作用;甘草有解痉、抗溃疡等作用。诸药合用,能疏肝理脾。本方经临床实践,效果良好,其应用范围仍在逐渐扩大。四逆散或有症多和擅长配伍的特点,发展四逆散的可治范围,虽然心悸、不寐、胃痛、胁痛等,病种不同,症状不一,但只要发病机理相同,肝失疏泄,肝气郁结,就都可采用四逆散进行治疗,即使后世的逍遥散和柴胡疏肝散也都是在四逆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可见四逆散是治疗肝气郁结证的宗方。四逆散使用时要注意忌辛辣、生冷、油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