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性控制技术及其在某型飞行器上的应用 .pdf
惯性控制技术及其在某型飞行器上的应用
刘浠
哈尔滨工程大学
摘要:惯性技术是用来实现运动物体姿态和运动轨迹控制的一门技术,它是惯性仪表、
惯性稳定、惯性系统、惯性制导与惯性测量等及其相关技术的总称。惯性技术的两大部
件:陀螺仪、加速度计,其中以陀螺仪最为核心,整个惯性技术建立在陀螺仪之上。本
文介绍了惯性技术的研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关键词:惯性技术、惯性导航、陀螺仪加速度计
applicationofinertialtechnology
Abstract:Theinertialtechnologyistheonlyindependentmeansto
establishthepositionandattitudereferenceofavehicle.Theroadmapof
inertialtechnologyaswellastheapplicationofcurrentinertialtechnologyat
homeandabroadisreviewedinthispaper.Atthesametime,theresearch
statusandthemainachievementofinertialtechnologyaregiven.Moreover,the
gapbetweenthelevelinChinaandtheinternationalleadinglevelofinertial
technologyisanalyzedinthepaper.Finally,theforegroundoftheinertial
technologyisdescribed.
Keywords:Inertialtechnology、inertialnavigation、gyroscope、
accelerometer
实用文档
1惯性技术的研究历史
惯性技术起源于西方,发展于西方,是一门涉及精密机械、计算机技术、微电子、光
学、自动控制、材料等多种学科和领域的综合技术。自20世纪40年代惯性技术开始
工程实用以来,几十年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中军事的需求是最主要动力。80年代
后,惯性技术开始向民用领域普及。
惯性技术是惯性仪表、惯性导航、惯性制导、惯性稳定、惯性测量等技术的统称,其
中,惯性仪表(陀螺仪、加速度计)的技术状态和水平制约着惯性技术其他研究内容的
发展。
惯性技术的两大部件:陀螺仪、加速度计,其中以陀螺仪最为核心,整个惯性技术建
立在陀螺仪之上。因此,按照陀螺仪出现的先后可以将惯性技术划分为四代。
第一代1930年以前的惯性技术。1687年牛顿三大定律的建立成为惯性技术的理论
基础;1852年傅科提出陀螺仪的定义、原理及应用设想;1908年安修茨研制出世界上
第一台摆式陀螺罗经;1916年舒勒调谐原理。以机械框架氏陀螺为典型代表,精度低,
结构简陋。
第二代惯性技术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火箭技术发展的初期阶段,其研究内容从惯
性仪表技术发展扩大到惯性导航系统的应用。首先是惯性技术在V-II火箭上的第一次成
功应用。到50年代中后期,0.5nmile/h的单自由度液浮陀螺平台惯导系统研制并应
用成功。1968年漂移约为0.005/h的G6B4型动压陀螺研制成功。这一时期,还出现
o
实用文档
了另一种惯性传感器—加速度计。在技术理论研究方面,为减少陀螺仪表支承的摩擦与
干扰,挠性、液浮、气浮、磁悬浮和静电等支承悬浮机构被逐步采用,1960年激光技
术的出现为今后激光陀螺(RLG)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捷联惯导(SINS)理论研究
趋于完善。
第三代惯性技术开始于70年代,基于萨格奈克效应,以光学陀螺为典型代表,反应
时间短,动态范围大、可靠性高、适应性强。出现了一些新型的陀螺仪、加速度计和相
应的惯性导航系统,包括:静电陀螺(ESG)、动力调谐陀螺(DTG)、环形激光陀螺(RLG)、
干涉式光纤陀螺(IF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