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专题5板块运动.pdf
地理专题5板块运动--第1页
地理专题5板块运动
专题5板块运动知识
一、板块构造学说
1、软流层:
在上地收幔上部,即地下约60千米~250千米到400千米处,由
于受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加热,导致岩石软化,部分呈熔融状态,因此
这部分圈层称为软流层(圈)。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2、岩石圈:
在软流层以上到地表的部分,是由岩石组成,称为岩石圈。包括
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岩石和地壳两部分。
3、板块构造学说:
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是由若干刚性板块构成,全球可以划分为
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
块、南极洲板块。法国的地质学家提出。
①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②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张裂和碰撞。
4、板块张裂:
生长边界,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海洋中
的张裂往往形成海岭(大洋中脊、洋脊)
大洋中的洋脊是岩石圈中最在稳定的破碎带,地幔物质从洋脊顶
部的开裂处涌出,形成新的大洋地壳,并把原有的大洋板块以每年几
厘米的速度向两侧推移,使海底不断扩张,直至海沟处下沉消融。因
此海洋板块的年龄较为年轻,虽然地球历史有46亿年之久,可海洋底
部至今没有发现超过2亿年的岩石。而大陆板块则要古老得多。
从洋脊向两侧的岩石年龄越来越老,洋脊的年龄最轻。
5、板块碰撞:
消亡边界,
(1)当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时,①由于大洋板块位置较低;
②密度较大,便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直插入地幔中,逐渐熔化而消亡,
地理专题5板块运动--第1页
地理专题5板块运动--第2页
这里往往会形成海沟,是海洋最深的地方。而大陆板块受挤压上拱,
隆起成为岛弧和海岸山脉,如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马里亚纳海沟)
-岛弧链(自北向南: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台湾岛-菲
律宾群岛)
(2)当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时,则形成巨大的山脉,如亚欧板块
和印度洋板块相撞产生了喜马拉雅山脉。
(3)许多矿产资源和地热资源也分布在这里。
6、大陆漂移学说
依据:①非洲西海岸的轮廓与南美洲东海岸的轮廓非常吻合;
②以古气候、古冰川、古生物以及地质构造和大洋两侧岩石相互
吻合。
学说:大陆在地质历史中曾发生过大规模的水平移动。
原因:天体的引潮力、地球自转离心力。
提出者:1912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魏格纳。
7、海底扩张学说
依据:①20世纪50年代,海洋探测技术的发展,发现了全球性
的洋脊系统和洋底离大洋中脊越远,岩石的年龄越老;
②古地磁研究的成果。
学说:以地幔物质对流说为基础,认为洋壳在洋脊处不断向两侧
推移,在海沟处俯冲入地幔深处而熔融消失,这样使整个海底不断自
大洋中脊向两侧扩张。
证据:大洋中脊两侧存在着相间排列的对称的磁异常条带。
提出者: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
二、地震
1、地震:是一种剧烈的地壳运动,是地球内部的能量积聚到局部
地区,在极短时间内突然释放造成的地球表面的快速震动。
2、震源:地下岩层发生断裂、错动引起地震的地方。震源深度是
震源到震中的垂直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