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的建议.docx
关于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的建议
随着现代化进程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空巢老人现象日益凸现。空巢家庭是可以说是近几年出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相对于城市里的空巢家庭,农村空巢家庭的老人可利用的养老资源更少,也更容易被忽视。所以建立和完善以农民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为重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已成为农村老龄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农村社会关注的新焦点。如何化解他们的养老困境,已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一、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问题。农村空巢老人因身体状况、社会环境的原因,在经济、情感、心理方面处于弱势地位.这使得他们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困难与问题。
(一)劳动和经济负担较重。农村相对于城市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随着城市化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而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求职,使农村人口老龄化状况日益严重。农村空巢老人所面临困难远远超过了城市空巢老人。(二)农村空巢老人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忧。伴随年龄的增长,老人的身体衰退,健康状况明显下降,患病率也随之上升。同时.农村老人普遍有“拖”病的心理,他们一方面抱怨医院收费太高,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给儿女找麻烦;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节俭,舍不得花钱看病,对待小病他们总是一拖再拖,得了大病就干脆不治了。(三)缺乏幸福感.孤独无助。因为孩子不在身边,平时只能两个人,很是孤独寂寞。在独居的和没有配偶的老人中,感到孤寂的比例更高。留守的老人,长期独处,生活意义不明确,和外界接触越来越少,心里话没处叙说,有时间没事可打发,更谈不上享受大家庭的天伦之乐,最容易产生孤独感。(四)缺少人照料。空巢家庭老人一旦患病,既没有儿女在身边照料起居,更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请保姆来代劳。农村空巢老人间题,已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妥善地解决这些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五)老人长期养成的生活观念难于改变。一些进城工作的年轻人,在城市购买了房子,也乐意把父母接到身边一起“享福”。但城市生活是一种与乡土生活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很多农村老人很难适应城市的生活。城市生活的单调乏味、相对淡薄的人际关系.使得一部分老人对久居的农村生活充满怀念。也有的农村老人虽然希望与子女居住在一起.但觉得双方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方面存在差异.为避免共同居住与子女产生冲突而选择返回农村居住。总之.对于大多数农村老人来说.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留在农村。
二、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建议。
解决老人的养老问题.使他们老有所养.是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挑战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根本上说.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全体的长期协调和配合。
(一)加强农村邻里交流。发挥邻里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作用。在农村.邻里交往频繁,人际关系比较亲密。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的社区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可以在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上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例如,切实发挥养老服务中心作用,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适,维护身心健康。可以安排人员为不能自食其力的、身体患病的空巢家庭提供饮食、住宿方面的照料;组织农村卫生保健服务部门,定期为空巢老人进行健康检查。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可以采取大众传媒手段如广播电视或举办娱乐活动等丰富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以减少他们的孤独感。
(二)重视家庭赡养。弘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家庭养老是我国的传统养老模式,今后在农村仍占主要地位。要大力倡导敬老养老之风,弘扬传统美德。使子女应承担的赡养和照料老人的义务落到实处,让子女尽到赡养的义务。同时要教育子女要常回家看看,帮助父母做点家务,沟通情感,照料生活。此外.我们要在各中、小学中开展孝敬主题教育活动,从小培养孝敬父母以及尊老、敬老传统美德。
(三)发挥社区组织作用。为农村空巢老人营造温暖的家庭氛围。对农村空巢老人来说,物质生活是一个方面,而精神空虚和孤独感的问题是值得重视的另一个方面。所以,一方面,要发挥邻里交流作用,组织老人开展邻里互助、互相结对等活动,让一些谈得来、相互信任的老人结成互帮伙伴,彼此交流,增进感情,减少精神空虚和孤独感;另一方面组织发动青年志愿者为空巢老人开展联谊帮扶,解决他们日常生活中的难题,减轻他们的孤独感。
农村空巢老人是我们社会中相对脆弱的群体,他们很难依靠自己的力量独自很好的生活,所以我们要发挥全社会的力量,切实为他们做好各项服务和帮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