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三国演义》领导者的用人之道.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解读《三国演义》领导者的用人之道
得人才者得天下!一切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选人用人,关乎事业的成败。如何根据德才慧眼识人,如何量才而用,因材施用,如何用感情、待遇、制度、文化选用留人,如何选对人、用好人,本文将结合《三国演义》古典名著,全新揭示选人用人大智慧。
一、用人之首“三顾茅庐”
用人之首在于选人。“三顾茅庐”可谓选人的典范。“若非先主垂三顾,谁识茅庐一卧龙”,刘备“三顾茅庐”,不仅成就了诸葛亮旷世之才,也使得自己“三分天下”,成为了千古佳话。
《三国演义》选贤大致有三种渠道:一是凭公认选贤。刘备选用“卧龙”和“雏凤”这样的人才,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口碑。像诚邀“卧龙”,主要是由于徐庶和司马徽的推荐;选拔“雏凤”则是出于鲁肃的举荐。
二是凭实绩选贤。魏延作为降将,而且诸葛亮认为其“有反骨”,但刘备还是用其镇守汉中,就是出于魏延在战争中的赫赫战功。
三是广泛选贤。曹操在选人上率先提出“唯才是举”。所以曹操手下人才最多,谋士如云,战将如雨;孙权选人视野广阔,不论贵贱,“拔吕蒙于戎行,识潘璋于系虏”,所以手下出身“寒门”的大将很多。
二、用人之要“吴下阿蒙”
用人之要在于育人。蜀国拥有“五虎将”这样的“将才”和诸葛亮这样的“帅才”为什么在刘备死后会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其在育人少了“传帮带”,造成无人可用。
而东吴自周瑜之后有鲁肃和吕蒙,吕蒙之后还有小将陆逊,就是因为孙权有“吴下阿蒙”的培养机制。《吕蒙传》评曰:“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禽关羽,最其妙者”。
吕蒙所以能有此丰功妙计,是与孙权的精心培植分不开的。吕蒙原来“少不修书传”,孙权督导吕蒙说:“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在孙权的指导下,吕蒙“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以致鲁肃发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感慨。
三、用人之智“将功赎罪”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用人还需要学会容人,只有学会了容人,才能拴住人才。《三国演义》刘备的“权记过,容将功赎罪”是用人中容人的智举。在蜀国,关羽华容道放走了魏主曹操,算是犯了天大的错误了,可刘备还是原谅了他,“权记过,容将功赎罪”,以致关羽为蜀国出生入死,对刘备至死不渝。
在东吴,周瑜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孙权也没有把周瑜怎样;鲁肃对刘备、诸葛亮心慈面软,外交连连失败,荆州始终要不回来,而且还始终在周瑜与诸葛亮之间和稀泥,孙权、周瑜也没有把鲁肃怎样,周瑜临终时还大力推荐鲁肃继任大都督。所以,尽管东吴单个人才并没有什么优势,但形成的人才结构却稳定而高效。
四、用人之权“将主阃外”
充分信任、充分授权是人开展工作、成就事业的基本条件。一个人如果处处被掣肘,那是无法放手放胆地开展工作,也无法打开工作新局面的。三国中,孙权一句“阃以外,将军制之”把用人中的授权发挥到了极致。
孙权一方面信任人。在蜀兵压境时,东吴诸葛谨利用与诸葛亮的关系去为孙权“说和”。张昭向孙权进言,说诸葛谨会借机“背吴入蜀”,孙权则充分相信诸葛谨说,“孤与子瑜,有生死不易之盟,孤不负子瑜,子瑜亦不负孤”。
另一方面能够大胆放权。孙权在授予陆逊大都督之职时,也把相应甚至更大的权力交给了他,他告诉陆逊“阃之内,孤主之;阃以外,将军制之”。正是有了这种爱才的好机制,才有了黄盖拼着老命为孙权诈降,阚泽脑袋拴在裤腰为孙权下书,才有了韩当、甘宁拼死为孙权保驾(范文查查网)。
五、用人之责“自贬三等”
人选人总会有选错用错的时候,重要的是要勇于承担责任,善于弥补过失。诸葛亮因为重用马谡镇守街亭,结果造成了街亭失守。对此,诸葛亮勇敢地承担了用人之失,他挥泪斩了马谡,并上书刘后主“咎皆在臣,授任无方”,主动要求“自贬三等,以督厥咎”。诸葛亮能够从“领导”角度痛悔自责,并动“真格”,是值得后人称道的。
篇二:
安装造价员实习周记
安装造价员实习周记第一周周记到公司的第一天师傅问我在学校学了些什么,我一时竟不知怎么说。我跟师傅说学的挺广的,不过都不算怎么深入。师傅问我预算学得怎么样,我说没怎么深入,只是学的些基础。看来我得从头好好学习了。第一天,师傅拿了一套简单的建筑图纸给我,是前不久刚完工的小区的附带的幼儿园图纸。然后让我对照着《浙江省建筑工程预算定额》自己先计算该建筑的建筑面积。我先把定额中计算建筑面积的规定看了几遍,然后自己翻图纸,按照定额规定自己把两层的建筑面积算了一遍,又验算了一遍。期间,遇到不懂的及时向师傅请教。师傅都耐心帮我解答,有时放下自己手头工作过来看我计算是否正确。每次问师傅他都细心讲解,还会拓展一些我不知道的内容。师傅说要做好预算得会看图纸,还要熟悉预算定额。相信在师傅的帮助下我可以学到更多。第二周周记我了解到计算工程量之前必须先熟悉计算规则,很多东西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