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8概论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教案.doc

发布:2019-04-14约4.7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授课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课题 知识目标:通过本章教学,带领学生们梳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探索,让学生们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探索中我党取得的成就及意义。 教学 能力目标: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探索中我党的失误的了解,进一步认目标 识到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在思想理论探索上存在的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改革开放以后党的思想和理论奠定认识基础。 授课 内容 教学 重难 点 教学 方法 教学 准备 教 学 过 程  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教学重点: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多媒体课件 1 份、 视频资料 :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课程导入 大家阅读并讨论《论十大关系》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体现: 1、《论十大关系》 1956 年 4 月 新课 2、《中共八大政治报告》 1956 年 9 月 讲授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57 年 2 月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毛泽东认为, 要学会建设一个新国家, 首先要从学习别人的经 验开始。因而,在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的 基础上,选择了苏联这个别无选择的样板。 “苏联的今天,就是我 们的明天”,成为了当时中国各族人民的理想追求和奋斗目标。 “苏联共产党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 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要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 ” “苏联经济文化及其他各项重要的建设经验, 将成为新中国 1 建设的榜样。” ——毛泽东 【案例】毛泽东向斯大林 70 寿辰拜寿的伟大纪实 1950 年 2 月 14 日,中苏两国在莫斯科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 助条约》 【资料】《条约》规定,苏联同意放弃在中国的特权、在1952 年之前将中国长春铁路的一切权利和财产无偿移交中国政府。苏 联军队从旅顺口撤退,中国政府偿付苏联自 1945 年在此处的建设 费用。大连的行政归还中国管辖,苏联在大连临时代管和租用的 新课讲授 财产于 1950 年内由中国政府接收。苏联政府贷款 3 亿美元给中国 教 政府(年利 1%)。 【资料】我国建国初期照抄苏联模式,在恢复国民经济、保证 学 重点建设和保障人民生活等方面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五” 期间,正是运用这种体制,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一五计 过 划”期间苏联提供 156 个工业项目的援助; 50 年代苏联和东欧向 中国派出 12000 多名专家; 6000 多名中国留学生赴苏联学习。 程 1953 年斯大林逝世。 1956 年赫鲁晓夫在苏共 20 大上作了秘密 报告,揭露了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 对他的个人崇拜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随即 发生了动荡。如何对待斯大林、如何对待苏联经验的问题,尖锐地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 【资料】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对斯大林的批判 1、斯大林破坏法制; 2、斯大林搞个人崇拜; 3、斯大林肃反扩大化,性格暴躁,杀人如麻; 4、斯大林对战争毫无准备,靠地球仪指挥战争; 5、斯大林对农民剥夺过多; 6、斯大林在南斯拉夫问题上有错误。 【案例】波兹南事件 【案例】匈牙利十月事件 毛泽东指出,苏共 20 大反对斯大林,我们自己要从中得到教 训。毛泽东认为最重要的教训就是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 2 经济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政治上:高度集权的行政体制 社会领域内:政党高度控制国家,国家高度控制社会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 经济上:各种比例关系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政治上:缺乏民主破坏法制 党内:民主集中制原则被破坏,形成个人专断。 1、 1956 年 4 月《论十大关系》 【视频】《论十大关系》与探索走自己的路 教 如何借鉴苏联经验:《论十大关系》 以苏联经验为借鉴, 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学 中的经验,阐述了国内的十大关系 ,即: (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产业结构问题 ; 过 (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生产力布局问题 ; 新课讲授 (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程 (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经济体制问题 ; (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7)党和非党的关系; (8)革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