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pdf

发布:2025-03-06约1.03万字共1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气阴两虚证:心中悸动.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短

气,咽干,干烦躁。舌红少苔。

(二)心虚胆怯证:心悸怔仲,善惊易恐,坐卧不安,

恶闻声响,多梦易醒。舌质淡红,苔薄白。

三()痰热内扰证:心悸,睡眠不安,心烦懊恼,胸闷

脱痞,苦痰多,头晕目眩,胸闷或胸痛。舌红苔黄腻。

(四)气虚血瘀证:心悸怔仲,气短乏力,胸闷心痛阵

发,面色淡白,或面唇紫暗。舌质黯淡或有瘀斑。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心悸

1.严密观察心率、心律、呼吸、面色、Jfc压等变化。重

症患者遵医嘱持续心电监护。患者出现呼吸不畅、面色苍白、

大汗或自觉濒死感时,报告医师并留置静脉通路,遵医嘱予

吸氧、药物治疗,配合做好急救工作。

2.心悸发作时,卧床休息,取舒适体位,尽量减少搬动

患者;病室保持安静,避免噪音干扰,减少探视。

3•遵医嘱中药泡洗。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太

溪、复溜、内关、三阴交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肺.肾・神门.皮质下等穴;伴

失眠者可配交感、内分泌等穴。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神门、心俞、肾俞、三阴交、内

关等穴;伴汗出者可加合谷穴。

(二)胸闷胸痛

1.密切观察胸闷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

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

绝对卧床休息,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居I」、

汗出肢冷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遵医嘱用药,并观察服

药后症状缓解程度。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内关、

膻中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

穴。

4.病情稳定时可遵医嘱中药泡洗。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内关、神门、心俞、膻中等穴。

6.遵医嘱艾灸治疗,取心俞、膈俞、膻中、足三里、内

关、气海等穴;气虚血瘀者,给予隔姜灸,取心俞、膻中、

关元、气海等穴;也可给予艾条灸,取足三里、内关等穴。

气阴两虚、痰热内扰病证者慎用此方法。

三()气短乏力

1卧床休息,限制活动,减少探视。

2加强巡视和生活护理,做好患者安全防护。

3遵医嘱中药泡洗。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内关、神门、关元、气海等穴。

(四)夜寐不安

1环境安静舒适,光线宜暗,床被褥松软适宜,避免噪

音。

2遵医嘱穴位按摩,睡前按摩神门、三阴交、中脱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脾、神门、三焦、皮质下、

肝等穴。

4遵医嘱中药泡洗,每晚睡前半小时遵医嘱予中药泡

足。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气阴两虚型、心虚胆怯型及气虚血瘀型中

汤药剂宜热服;痰热内扰型中汤药剂宜温服;利水药需浓煎

空腹或饭前服用;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宜饭后服用其(他详见

附录Do

2注射给药

(1)严格按医嘱调节输注速度,可选用输液泵控制速

度。

2()严密观察药物反应,尤其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反应,

如出现纳差、恶心、呕吐、头痛、乏力、黄绿视心律失常等

症状,及时报告医生,予以处理。

3()其他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2中药泡洗(详见附录2)。

3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4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5艾灸:应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的患者,避免应用(其

他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协助患者制定合理作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