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市春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2025年上海市春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由于自行编撰一套符合真实考试标准的上海市春考语文试题需要大量专业知识和对考纲的精准把握,且无法保证和实际考试命题方向、难度等完全契合,同时也不符合考试命题的相关规范,所以我为你生成一个简略示例,仅供参考。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执拗(niù)炽热(zhì)慰藉(jiè)莘莘学子(shēn)
B.狡黠(xiá)埋怨(mán)殷红(yān)戛然而止(jiá)
C.提防(dī)星宿(sù)粗犷(guǎng)引吭高歌(háng)
D.濒临(bīn)瞥见(piě)蓦然(mò)锲而不舍(qì)
答案:B
解析:A项“炽热”的“炽”应读“chì”;C项“星宿”的“宿”应读“xiù”;D项“瞥见”的“瞥”应读“piē”,“锲而不舍”的“锲”应读“qiè”。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明白了团结的重要性。
B.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C.为了防止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故,学校采取了很多安全措施。
D.他的写作水平明显提高了。
答案:D
解析:A项,“通过……使”同时使用,造成句子缺少主语,可删去“通过”或“使”;B项,“品质”不能“浮现”,可将“品质”改为“形象”;C项,“防止不再发生”否定不当,应删去“不”。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B.《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C.《社戏》出自鲁迅的小说集《彷徨》,文章通过描写“我”和小伙伴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
D.《变色龙》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契诃夫,他与法国作家莫泊桑和美国作家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答案:C
解析:《社戏》出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不是《彷徨》。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他______不决地伫立着,缓缓环顾四周的房屋和院中的景物。
(2)她一连几次挑起话头,想和女儿谈谈,可是女儿的______却很冷淡。
(3)我们必须坚决打击不法商人制假贩假______暴利的犯罪行为。
A.犹豫反应牟取
B.迟疑反应谋取
C.犹豫反映谋取
D.迟疑反映牟取
答案:A
解析:“犹豫”着重于人的内心活动,拿不定主意;“迟疑”着重于动作,指行动迟缓,不果断。根据语境,(1)句应选“犹豫”。“反应”指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相应的活动,或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反映”一般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或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2)句说女儿的态度,应选“反应”。“牟取”指谋取(名利),含贬义;“谋取”指设法取得,中性词。(3)句针对不法商人制假贩假获取暴利的行为,应用“牟取”。
5.下列对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3)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A.排比比喻、排比拟人
B.反复比喻、排比拟人
C.反复比喻比喻
D.排比比喻拟人
答案:B
解析:(1)句“盼望着,盼望着”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2)句“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把“红的、粉的、白的”分别比作“火、霞、雪”,同时三个相同句式构成排比;(3)句“害了羞”把薄雪当作人来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15分)
1.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其五》)
答案:悠然见南山
2.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答案:天涯若比邻
3.____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
答案:长风破浪会有时
4.《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描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渺,一叶白帆悠然地在江面上行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答案: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而立之年”指的是三十岁,“不惑之年”指的是四十岁。()
答案:√
解析:在古代文化中,“而立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