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设计生命如“柿”我如是.docx
生命如“柿”我如是
关键词:自我认识;正念;表达性艺术
【活动理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是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也指出,青少年的主要心理发展任务是发展自我同一性,个体需要整合自我的各个方面,明确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们需要通过感受自我、探索自我、重建自我系统,形成稳定、统一的人格结构,这意味着高中生要处理好主体我和客体我、过去我和现在我、理想我和现实我的矛盾,也要不断整合生理我、心理我和社会我,避免角色混乱与心理冲突。因此,教师需要引导高中生不断探索自我,澄清并丰富对自我的认识,在全面认识自我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我同一性,并接纳自己。
高一年级学生仍处于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关键期,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和水平较初中生有了一定的提高,内容也更为丰富和深刻,他们关注自我形象的塑造,渴望了解自己。但自我认知水平不够成熟的他们也容易因为只看到自己的缺陷与不足而否定自己,或者因为不恰当的自我期待而产生极大的心理困扰,出现强烈的心理冲突。本课将“我”隐喻为西红柿,通过正念的方式引导学生由感知西红柿到感知自我,体会自己作为生命个体的独特与珍贵;通过叙事提问和表达性艺术治疗的方式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认识自己,同时减少他们在认识自我、探索自我中的心理防御,从而专注于当下真实的自己,接纳自己、展现自己。
【活动目标】
1.通过正念体验,认识到生命的独一无二、自我的丰富多元。
2.能积极探索自我,看见并展示真实的自己。
3.体验全然关注自己、探索自我的过程,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
【活动重难点】
积极探索自我,体验全然关注自己、探索自我的过程,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
【活动方法】
隐喻、叙事、正念、情境体验、表达性艺术治疗(即兴创作)、讨论法。
【活动准备】
将全班分为6~8人一组,每组准备一袋小西红柿(每袋西红柿数量不少于小组人数,且同一个袋子里的西红柿大小、形状、颜色等外观相似度要尽可能接近)。
准备学案纸、多媒体课件、希沃投屏设备。
【活动对象】
高一年级学生
【活动时长】
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团体暖身阶段
师:今天的心理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礼物——小西红柿。在挑选这些小西红柿的过程中,一颗西红柿的掉落引发了我的思考:如果一颗小西红柿掉到一堆外观相似的小西红柿中,我们还能找得到它吗?
生:找不到,很难找到。
师:真的找不到吗?还是,确定能找得到?让我们带着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开启今天的话题——生命如“柿”我如是。
设计意图:借由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并快速导入主题。
二、团体转换阶段
(一)正念感知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同学在老师发放的袋子里随机拿取一颗小西红柿;然后在50秒内尽量调动视、听、嗅、触等感觉通道去观察、感受你拿到的小西红柿,并在脑海中回顾它的特征。你可以先用眼睛去观察它,然后闭上眼睛去触摸、轻捏、细嗅它,或听它掉在桌上的声音。注意,不能吃,不能做任何标记。
教师发放小西红柿,打开计时器。
设计意图:运用正念的方法,引导学生调动感官专注于“感知西红柿”的过程,为后面“随心寻找”做准备。
(二)随心寻找
师:时间到,请大家把西红柿放回袋子里,随机摇乱,然后倒出来,看看每个人是否还能找到自己的西红柿。
学生快速找到了自己的西红柿。
师:确定都找到了吗?
生:(惊喜)确定!
师:我记得,在此之前同学们告诉我,这颗小西红柿是找不到或很难找到的,现在居然每个人都很快、很确定地找到了自己的那颗西红柿。老师很好奇,你们是怎么快速、准确找到它的?
生1:我的西红柿这里有个小黑点。
生2:我的西红柿这个地方颜色比较深。
师:找西红柿的过程给了你们哪些启发?
生3: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的独特之处。
生4:看起来是瑕疵的地方,也可能让这个生命显得更加独特。
设计意图:创设寻找西红柿的情境,使问题情境化,让学生在“找到”的过程中感受惊喜和趣味,感受到每个看似平凡的生命的独一无二,启发思考。
三、团体工作阶段
(一)链接自我
师:同学们,你曾经像刚刚这样认真、仔细地观察、观照过自己吗?请再看看你手中的西红柿,这颗西红柿属于你,它也可能就是你。请试着透过它的外观、气味、触感等特点去思考自己身上的特点,你想到了哪些?请在学案纸上简要写下来。(播放轻音乐)
学生在学案纸上书写,然后分享。
生1:我想到我自己身上有一些小缺点,就像这颗小西红柿表皮上的斑斑点点一样,但这些小斑点好像并不影响这颗西红柿的整体外观。
生2:看到这个尖尖的尾部,我想到了自己身上比较“尖锐”的部分,比如有时候说话比较直接,有时候喜欢钻牛角尖等等。虽然这给我带来了一些烦恼,不过还好,这就是真实的我。
生3:我的这颗西红柿上面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