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设计我的学习“永动机”.docx
我的学习“永动机”
关键词:内卷;学习动机;自我决定理论
【活动理念】
目前,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内卷”现象,很多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或将自己的学习关注点过多放在他人身上,影响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就感,甚至产生厌学心理。由此可见,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强调,自我在动机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该理论探讨了三种相关的基本心理需求:自主需求、胜任需求和关系需求。德西和瑞安认为,当这些需要得到满足时,能够激发个体的内在动机,促进个人幸福和社会发展。在此条件下,个体受内在激励,能够充分发挥潜能,积极寻求挑战。
本节课主要通过分析学生身边的内卷现象,帮助学生理解陷入形式化内卷的原因,引导学生感受努力的价值与快乐,从自我决定理论中学会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感受学习中的“心流”,使学习像游戏一样快乐,从而提高自身的积极心理品质。
【活动目标】
1.了解与理解:使学生了解“内卷”与努力的区别,明确“内卷”的影响。
2.尝试与学会:使学生了解自我决定理论的三种心理需求,习得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
3.体验与感悟:使学生体验“心流”状态,并在学习中努力进入心流状态,实现快乐学习。
【活动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体验游戏中的“心流”状态,掌握自我决定理论的三种心理需求。
难点:帮助学生学会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学习中。
【活动方法】
游戏法、观看视频、小组讨论。
【活动准备】
地图道具和奖品、学习动机纸飞机、学案纸、《小乐的苦恼》视频等。
【活动对象】
高中二年级学生
【活动时长】
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心灵启程·学习习惯
游戏导入:我有你没有。
游戏规则:全体学生起立,伸出左手,掌心向外,五指竖起;老师点到名字的同学依次分享自己的一个学习习惯;其他同学如果有相同习惯,则手指不变;如果没有这个习惯,则收回一根手指;当五根手指全部收回后,则代表挑战失败,学生坐下,游戏结束。
游戏开始,全体起立。
生1:我会自己准备错题本。
生2:我会每天坚持背10个英语单词。
生3:我遇到不懂的题目,会主动问老师。
生4:我会额外买习题册,提高做题量。
生5:我会认真听讲,不在课堂上睡觉。
师:五位同学分享之后,老师发现有同学默默坐下了。没有关系,也许他们刚好没有讲到你拥有的学习习惯。
师提问:当你了解到你的同学有这么多好的学习习惯时,你有什么想法?
生:他们太“卷”了。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认识“内卷”这一现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心灵启明·突破“内卷”
师:很多同学提到了前段时间很火的一个词“内卷”。那么,什么是“内卷”呢?什么样的行为算“内卷”?接下来,老师会呈现三个示例,请大家用身体语言表达你的观点:如果你觉得是“内卷”行为,就站起来表示认同;如果你觉得不是“内卷”行为,就坐着双手交叉放在胸前表示不认同。
师提问:以下哪些行为属于“内卷”?
示例一:背英语单词。
生:不是“内卷”。(双手交叉放在胸前)
示例二:有自己的学习计划,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一边吃饭,一边背英语单词。
生:不是“内卷”。(双手交叉放在胸前)
示例三:在朋友拿出数学习题后,一边吃饭,一边偷偷地拿出英语单词背诵。
生:是“内卷”。(站起来)
师:为什么第三个行为是“内卷”?
生6:因为他偷偷模仿别人,看别人做题,他才想背单词。
师:你真棒,发现了问题的关键。这件事真实发生在我们学校的食堂。今天,老师把主人公请到了课堂,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为什么这么做吧。
播放视频《小乐的苦恼》,视频主要内容如下:
我最近在班上陷入了“内卷”的陷阱,一看到其他同学努力学习,就会给自己的学习不断加码。随着学习任务不断增加,学习效率却越来越低,付出得越多,得到的回报越少。
师提问:为什么小乐会陷入“内卷”的陷阱?
生7:因为他的关注点一直在别人身上,没有关注到自己,毕竟每个人适合的学习方法不一样。
师:“内卷”的人都很努力,但是他们的关注点在别人身上,容易受他人干扰,形式化的内卷会增加自身的负担。因此,与其关注他人的“卷”,不如关注自己,努力学习。
师提问:你“卷”过吗?
生8:我也有过小乐的情况,之前我会偷偷看我同桌在干什么,甚至会偷偷学他。在他做数学题的时候,我也会拿出数学习题,并且会比他多做几题,导致我其他学科的作业没有时间完成。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游戏,请大家感受并思考,为什么在游戏中,我们能感受到快乐与满足?
游戏:中国行政区划图拼图大赛
教师请两位学生上台,合作参加“中国行政区划图”拼图大赛,台下学生分为三组,进行拼图比赛,限时100秒。台上的两位学生,只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就能获得奖品。台下的学生,按完成时间进行排名,获胜小组可获得奖品。
游戏开始,学生踊跃参与。
师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