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舞蹈教育现状和对策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农村中小学舞蹈教育现状和对策研究
摘要:舞蹈教育是美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提高中小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开发青少年智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中小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本文对农村中小学舞蹈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就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舞蹈教育;综合素质
舞蹈教育可以塑造优美形体,培养高雅气质,增强自信心;同时,能够提高肌体的协调性、柔韧性、灵活性,锻炼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另外,可以提高审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一、 农村中小学舞蹈教育现状分析
舞蹈教育是进行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发挥着其它学科所不能代替的特殊功能。但是在农村中小学舞蹈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舞蹈教育的认识不够充分
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仍将重点放在所谓的主科上,认为舞蹈会影响学生的成绩。虽然加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在农村中小学成绩仍是衡量老师业绩的标准,同样升学率也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因此,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是中小学舞蹈教育的最大障碍。
(二)缺乏舞蹈教师和教材
中小学舞蹈教师除了具备专业舞蹈技能之外,更要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生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的提高,发挥舞蹈的特殊功能。而大部分农村小学根本没有舞蹈教师,尽管极个别农村中学有舞蹈教师也是为特长生服务,因此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生没有机会接受舞蹈教育。
(三)舞蹈教学设备短缺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支持,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在艺术教育的硬件设施配置上与城市学校还有很大的差距。大部分农村学校没有实施舞蹈教育所需要的专业教室,也没有多媒体等欣赏教室,这就制约了舞蹈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的实施。
二、 对农村中小学舞蹈教育的对策研究
(一)将舞蹈设置成中小学的必修课
目前,在全国中小学的课程设置中,没有单独的舞蹈课。如果在中小学将舞蹈课设置为必修课,必将有利于音乐、美术、体育或相关文化课程更好的开展,必将有利于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从生理学角度分析,中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通过舞蹈训练可以塑造优美形体、培养优雅举止,同时也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优美的形体、高雅的气质是自信心的必备条件,而自信心是进行一切学习活动的基础,是中小学生必备的素质;从社会学角度分析,通过舞蹈训练可以增进同学们思想感情的交流,学习礼仪知识,从而提高社会交际能力,另外通过舞蹈训练可以加强学生纪律观念,培养集体主义意识和团队精神;从艺术学角度分析,通过舞蹈欣赏可以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感知能力、审美能力、鉴赏能力,从而满足学生对美的高层次追求;从创造学角度分析,通过舞蹈训练,使左右脑都得到了更好的开发,从而增强了思维创新能力。
21世纪社会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国家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因此,在中小学进行舞蹈教育势在必行,而在中小学进行舞蹈教育的最佳方式就是将舞蹈设置为必修课,这也是解决农村中小学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最佳方式。
(二)编写相应教材
中小学舞蹈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舞蹈演员,更不是培养舞蹈家,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因此决不能照搬专业院校的教材,而应该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来编写相应的舞蹈教学内容。
在这里,我们可以参考一下美国的做法。1994年颁布的“美国国家艺术教育标准”将舞蹈教育分为三个阶段:
1.1-4年级(启蒙阶段)
儿童爱动、爱美,结合音乐动作、游戏、歌舞,将视听动三者结合,并模仿、交流和表现出来。“一、二、三、四”、“前、后、左、右”、“大、小、方、圆”、“高、低、快、慢”、培养节奏感、协调性、开发智力使其初步懂得合作配合。
2.5-8年级(教育阶段)
以芭蕾和现代舞形体基础训练的科学方法锻炼肌体,使之身体健康,辅之以自娱性的初级民间舞蹈,培养自我及他人的认识和欣赏能力、积极交往的协作能力,同时对舞蹈产生的文化背景、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目的有更深的领悟能力。
3.9-12年级(成熟阶段)
懂得舞蹈在高层次中与音乐、文学、美术、思想感情的关系,以形体动作表现舞蹈特有的交流能力,通过对舞蹈的感知分析和辨别,评价艺术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