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单元1 数控机床概述.ppt

发布:2017-08-26约1.01万字共5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数控加工技术 单元1 数控机床概述 1.1数控机床简介 数控机床的产生和发展 数控机床的组成 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 数控机床的分类 数控机床的性能指标与功能 数控机床的特点 数控机床的本体结构 典型的数控系统简介 一、 数控机床的产生和发展 产生背景 从工业化革命以来人们实现机械加工自动化的手段有:自动机床 、组合机床、专用自动生产线等。它们存在固有的缺点有:初始投资大、准备周期长、柔性差。 数控(Numerically Controlled )机床是一种装有程序控制系统(数控系统)的自动化机床。该系统能够逻辑地处理具有使用号码,或其他符号编码指令(刀具移动轨迹信息)规定的程序。具体地讲,把数字化了的刀具移动轨迹的信息输入到数控装置,经过译码、运算,从而实现控制刀具与工件的相对运动,加工出所需要的零件的机床,即为数控机床。 一、 数控机床的产生和发展 发展沿革 1949年美国帕森斯(Parsons)公司接受美国空军的委托,加工飞机零部件,1952年,Parsons公司和麻省理工学院(MIT)合作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数控铣床,加工直升飞机螺旋桨叶片轮廓的检查样板。1955年,在Parsons专利的基础上,第一台工业用数控机床由美国Bendix公司生产出来。(46年第一台计算机诞生) 从1952年至今,数控系统经历了两个阶段(NC和CNC阶段)和六代的发展。 第一代:1952-1959年 采用电子管元件构成的专用数控装置,体积大,功耗大。 第二代:1959-1964年 采用晶体管电路的数控装置,广泛采用印刷电路板。 第三代:1965-1970年 采用小、中规模集成电路的数控装置,体积小功耗低可靠性有了提高。 第四代:1970-1974年 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小型通用计算机取代专用计算机。 第五代: 1974-1990年 微处理器应用于数控系统,不仅价格进一步降低,体积进一步缩小,使实现真正意义上机电一体化成为可能。 第六代: 1990年-现在 进入基于PC(个人计算机)时代 。 二、 数控机床的组成 二、 数控机床的组成 2、伺服单元、驱动装置 和测量装置 伺服单元和驱动装置包括: 主轴伺服驱动装置和主轴电机 进给伺服驱动装置和进给电机 测量装置 是指位置和速度测量装置,以实现进给伺服系统的闭环控制。 作用 保证灵敏、准确地实现CNC装置指令: 主轴运动指令:实现零件加工的切削运动(速度控制); 进给运动指令:实现零件加工的成形运动(速度和位置控制)。 二、 数控机床的组成 3、控制面板 又叫操作面板。 它是操作人员与数控装置进行信息交流的工具。 组成:按钮站、状态灯、按键阵列(功能与计算机键盘一样)和显示器;。 它是数控机床一个特有的输入输出部件。 二、 数控机床的组成 4、控制介质与输入输出设备 二、 数控机床的组成 通信 现代的数控系统除采用输入输出设备进行信息交换外,一般都具有用通信方式进行信息交换的能力。它们是实现CAD/CAM的集成、FMS和CIMS的基本技术。采用的方式有: 串行通讯(RS-232等串口) 自动控制专用接口和规范(DNC方式,MAP协议等) 网络技术(internet,LAN等) 二、 数控机床的组成 5、PLC、机床I/O电路和装置 PLC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用于完成与逻辑运算有关顺序动作的I/O控制,它由硬件和软件组成; 机床I/O电路和装置:实现I/O控制的执行部件(由继电器、电磁阀、行程开关、接触器等)组成的逻辑电路; 功能: 接受CNC的M、S、T指令,对其进行译码并转换成对应的控制信号,控制辅助装置完成机床相应的开关动作 接受操作面板和机床侧的I/O信号,送给CNC装置,经其处理后,输出指令控制CNC系统的工作状态和机床的动作。 二、 数控机床的组成 6、机床本体 机床本体:数控系统的控制对象,是实现加工零件的执行部件。 组成:由主运动部件(主轴、主运动传动机构)、进给运动部件(工作台、拖板及相应的传动机构)、支承件(立柱、床身等)以及特殊装置(工件自动交换系统、自动工作台交换APC系统、自动刀具交换ATC系统)和辅助装置(如冷却、润滑、排屑、转位和夹紧装置等)。 四、 数控机床的分类 数控机床的种类很多,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考查,就有不同的分类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四、 数控机床的分类 1.按控制功能分类 (1) 点位控制数控机床 仅能控制两个坐标轴,实现刀具或工作台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的精确定位运动; 对轨迹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