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松粉蚧防治技术规程.docx
1
DBXX/XXXXX—XXXX
湿地松粉蚧防治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湿地松粉蚧Oracellaacuta(Lobdell)的虫情调查方法、危害等级分级、防治指标和防治技术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湿地松粉蚧虫情监测、虫情调查和防治。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LY/T1681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
LY/T2516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技术规范
LY/T2517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管理规范
GB/T20478-2006植物检疫术语
DB44/T511—2008松突圆蚧生物防治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湿地松粉蚧
湿地松粉蚧拉丁学名为Oracellaacuta(Lobdell)属同翅目(Homoptera)蚧总科(Coccoidea)粉蚧科(Pseudococcidae),主要为害火炬松(PinustaedaL.)、湿地松(pinuselliottii)、长叶松(PinuspalustrisMill.)、萌芽松(Pinusechinata)、矮松(Pinusvirginiana)、马尾松(PinusmassonianaLamb.)、加勒比松(PinuscaribaeaMorelet)等松属植物。是一种繁殖快、危害大、防治难的外来有害生物,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害虫。
3.2检疫
是风险管理的一种设施,是为了确认某种对象达到一定要求和标准的评定过程。当人类、动物、植
物等,由一个地方进入另一个地方,为防带有传染病等,所以必须进行隔离检疫,尤其当地可能发生传
染。为了预防传染病的输入、传出和传播所采取的综合措施,包括医学检查、卫生检查和必要的卫生处
理。
2
DBXX/XXXXX—XXXX
3.3虫口密度
每单位虫子的数量,一般为每平方米虫子的数量,也可以用每植株计算,常用于虫灾防治和统计工
作。
3.4防治指标
在某一害虫的种群密度或危害量下需要介入人为干预(如施用农药)以对寄生物造成危害不使种
植者的利益受到损失。
3.5人工防治
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所采取的直接杀死害虫或清除病原菌或破坏病虫栖息场所的人为措施。
3.6生物防治
利用活的天地、拮抗生物、竞争性生物或其他生物防治物进行有害生物防治的策略.
3.7化学防治
是使用化学药剂(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杀鼠剂等)来防治病虫、杂草和鼠类的危害。一般采用浸种、拌种、毒饵、喷粉、喷雾和熏蒸等方法。其优点是收效迅速,方法简便,急救性强,且不受地
域性和季节性限制。
4湿地松粉蚧监测调查
4.1监测范围
湿地松粉蚧适生区及低虫口分布区。
4.2监测时间
以蚧虫盛发期为主,通常在每年的5-6月或10-11月。
4.3监测方法
踏查和样地调查方法相结合。
3
DBXX/XXXXX—XXXX
4.3.1踏查
在监测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路线进行调查,发现受害松树要取样调查;如无异常,可每隔500米选取样树进行调查。检查新枝梢顶端和新、老针叶交界处的老针叶基部,是否有湿地松粉蚧蜡包或煤污
病发生。若有发生,应确定虫口密度(头/枝梢)及分布面积。
4.3.2样地调查
在踏查的基础上,发现虫情后再设样地(临时标准地)调查,具体检查虫口密度、有虫株率、危害
程度及虫口存活情况。
样地的设置及数量
在同一类型连片的松林内以每100公顷、林业作业小班或山头为单位设置一个3亩的样地,在样地内
以平行线隔株法随机选样树20-30株进行调查。
.样树调查方法
在每株样树的树冠中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剪取1支20cm-30cm长的枝梢,每支样梢抽取针叶
10束,用肉眼或放大镜检查湿地松粉蚧,统计有虫株率、每枝梢虫口密度。
4.4发生程度分级标准
4.4.1虫口密度划分
1级(有虫):0蜡包/梢=2;
2级(轻度发生):2蜡包/梢=5;
3级(重度发生):5蜡包/梢=10;
4级(严重发生):蜡包/梢10。
4.4.2成灾等级划分
轻度:有虫株率30%以下,平均每枝条有雌蚧(或蜡包)5头以下;
中度:有虫株率30-50%,平均每个枝条有雌蚧(或蜡包)5.0一10头;
重度:有虫株率50%以上,平均每个枝梢有雌蚧(或蜡包)10头以上;或已出现新针叶缩短、嫩梢枯死现象。
4.4.3成灾标准
成灾等级达到重度的即为成灾。
4.5防治指标
成灾等级达到轻度以上就要进行防治
4
DBXX/XXXXX—XXXX
5湿地松粉蚧防治技术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