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二章内燃机循环及性能评价详解.ppt

发布:2016-03-27约5.87千字共3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章 内燃机循环及性能评价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内燃机的理论循环 第三节 内燃机实际循环及其评价指标 第四节 内燃机有效性能指标 第五节 机械损失 第六节 热平衡 §2-1 概述 内燃机:E?Q ?W的动力机械装置。 转换方式:热力循环?四冲程=进、压、做功、排 改善内燃机性能==能量转换效果:体现在完善上 述三个环节题上,即: §2.2 内燃机的循环理论 一、卡诺循环与内燃机的动力循环 卡诺循环组成:绝热压缩、绝热膨胀做功过程、 等温加热过程、等温放热过程 内燃机实际循环:工质非理想气体—空气和燃料混合物 进气排气流动损失—换气过程 压缩、膨胀非绝热过程—多变过程 燃烧非等温放热—不完全燃烧、时间损失 对混合加热循环,压力升高率和预胀比: 压缩比为?,由热力学: 影响因素: ? :??,平均吸热温度?,放热温度?,?T ?,膨胀比?, 所以,效率效率 ? ?及? :a) 定容循环: ?不变, ? ?,Q1 ?,Q2 ?, Q2/Q1不变,∴ ?t 不变 b) 混合循环:Q1、?一定,??,??,?t ? 2. 循环平均压力pt 定义:单位气缸工作容积所做的循环功 ?评定循环的做功能力 混合: 定容: 定压: 三、三种理论循环的比较 §2-3 内燃机实际循环及其评价指标 一、实际循环:1个循环?4个行程?5个过程: 进-压-燃烧-膨胀-排,各过程都存在各种损失 1. 进气过程:换气,为气缸Q-W转换物质准备 理想—无损失的可逆过程; 纯空气,p=p0 实际—进气流动损失: 热交换:高温零件加热 残余废气 汽油机: 柴油机: 增压柴油机: 增压压力: 2. 压缩行程(过程) 作用:燃烧前的准备——提高p和T; 提高膨胀比——提高效率 理想:纯空气,绝热过程:k=1.4; 实际:多边过程?热交换/漏气,平均多边指数; 原则:以平均n1计算结果?终了状态相同,即 压缩终了状态: 汽油机:n1=1.32~1.38; 柴油机:n1=1.38~1.4; 3. 做功行程 膨胀做功行程=燃烧过程+膨胀过程 作用:实现E ? Q1?W的能量转换过程 膨胀过程:实现:Q1 ? W的转换 理想:均质空气,绝热膨胀 实际:多变过程,取决于热交换、 泄漏、补燃、工质变化; 用平均多边指数:n2 评定多边过程 原则:计算结果与实际一致 4. 排气行程 作用:尽量排净,为下一循环充气准备 理论:无阻力,可逆,或闭口系统 实际:排气流动损失: 传热现象:废气与排气管壁的传热 残余废气系数: 排气终了状态: 汽油机: 二、实际循环的评价指标 评价方法:指示指标,即 以工质对活塞做功为基础,评价实际循环的做功能力和经济性。 1. 做功能力评价指标——动力性指标: 1)平均指示压力:定义 意义:比较不同气缸的做工能力; 评价Vs的利用程度 2. 经济性评价指标 意义:评价为获得W而消耗的能量。 方法:1)指示热效率:为获得循环指示功Wi所消耗的热量Q1(能源)之比,即 2)指示燃料消耗率:单位时间,为获得单位指示功率所消耗的燃料量,即 由 所以, 汽油机: 柴油机: §2-4 有效指标 指示指标只评价缸内Q/W工作循环的好坏,不能评价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