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ppt

发布:2017-02-23约字共5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在第一阶段,技术尚处于发明创新阶段,所需要的资源主要是发达的科学知识、大量的研究经费和高素质的劳动力,新产品实际上是一种科技知识密集型产品,而只有少数科技发达的国家才拥有这些资源,从而拥有新产品生产上的比较优势,因此高技术新产品往往出现在少数发达国家。 图5—2 垄断竞争下的生产和定价 图5—2解析 如果只生产一个产品或少数几种产品,厂商在生产中就会面临规模报酬递增,因此其平均成本曲线(AC)是向下倾斜的(即当产量增加时AC下降),同时,厂商的边际成本曲线(MC)低于AC曲线。原因是如果AC是下降的,则MC一定小于AC。厂商的最优产量为3个单位,即MC于MR曲线的交点。在较小的产出水 平上,MR>MC,该厂商将扩大产量;而当MR<MC时,该厂商就应当减少产量。因此,最优产量是3单位,在需求曲线上的点A,厂商得到的单价是4美元。另外,如果该行业中的厂商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越来越多的厂商会被吸引进入这一行业,该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D)与AC相切,因此,在Q=3处,D=AC=4美元。这意味着该厂商正好保证回收其成本(即它只获得投资的正常利润)。 图5—2 对国际贸易的启示 在国际贸易的情况下,由于需求的扩大,(在图5—2中)需求曲线D和边际收益曲线MR将变得更为平坦(当然,MC总是在D的下方),MC与MR的新的交点将在原来的点E的右边,新的需求曲线与平均成本曲线AC的切点(比如A?)将沿AC曲线向右移动。这样,贸易品的价格就会降低,国内外的消费者也因此从中获益。 5.4 动态技术差异与国际贸易 前面的章节的分析表明,资源禀赋的差异,以及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别的存在均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基础,贸易的实践表明,各国技术的动态变化也是一个引发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产品的周期理论研究的就是这一问题。 5.4.1 研究的起点:几个经典的例子 ⑴ 国际汽车进出口格局的变化 最早美国是汽车最重要的生产国和出口国,后来大量进口日本汽车。最近几年韩国和马来西亚又成为了重要的汽车出口国。 ⑵ 国际纺织品贸易格局的变化 最早欧美国家向其他国家大量出口纺织品。如今纺织品的主要生产和出口国变成了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的纺织品,充满了欧美市场,欧美反而成了纺织品的净进口市场。 ⑶ 美日在无线电产品上的竞争 二战刚结束时,由于真空管技术在美国迅速发展,美国垄断了无线电产品的世界市场。但是,几年之后,日本也达到了同样的技术水平,由于其低价的劳动力,日本也占居了很大一部分市场份额。随后美国发明了晶体管,重新在技术上领先,但是,几年之后,日本也获得了这一技术,又一次可以用低价和美国竞争。这时,美国又通过对印刷电路的使用再一次在同日本的竞争中占了上风。 5.4.2 问题的要害:产品生产中所用技术的变化 如何解释上述的贸易现象呢?美国当代经济学家雷蒙德 .弗农(R. Vernon)从产品生产中所用的技术的变化进行分析,提出了“产品周期”模型(Product Cycle Model)。产品周期模型认为,前述贸易现象的发生,在于“新产品的技术周期及其引起的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 ⑴ 新产品的技术周期 产品周期理论认为,一个新产品的技术发展大致有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stage of introduction)、成熟阶段(stage of maturity)和标准化阶段(stage of standardization) 在第一阶段,产品属于新颖,技术上是新发明,由于受到为鼓励发明创造而建立的专利和版权制度的限制,其他国家对这一新技术知之不多。而且生产者基于市场反映对新产品的生产技术尚处于不断的探索和完善中。在这一阶段,需求主要来自本国市场,生产也重要是针对本国需求。因此,基本上没有出口。 在第二阶段,技术已趋成熟,生产过程已经比较标准化,与此同时,国外的需求开始增加。同时创新国开始大量生产并向其他国家出口。成熟的生产技术也随着产品的出口而转移出去,产品进口国能够迅速地模仿和掌握技术并开始在本国生产。 在第三阶段,技术已不再是什么新颖和秘密的了,甚至已经开始老化了,许多技术都已经包含在生产该商品的机器中了。技术本身的重要性已逐渐丧失。至此,新产品的技术已完成了其生命周期。 ⑵ 技术周期与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 产品生产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不同的。即使各国的要素禀赋不变,其生产和出口该产品的比较优势,也会由于产品生产要素密集度的变动而转移。 * 第5章 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第4章的H—O贸易模型是建立在各国要素禀赋差异引起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的。从逻辑上讲,该理论是十分完美的。根据H—O理论,国际贸易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