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传染病基本概论.ppt
动物传染病学
Lemologyofanimals绪言一、定义和任务动物传染病学是研究家畜、家禽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预防和消灭这些传染病方法的科学。总论:研究动物传染病发生和发展的一般性规律、以及预防和消灭传染病的一般性措施。各论:研究各种动物传染病的全部特性以及预防和消灭传染病的具体办法和措施。01各种动物传染病包括人畜共患病、猪病、牛病、羊病、禽病、兔病和犬、猫、貉的传染病。全部特性是指传染病的分布、病原、流行病学、发生机理、病理变化、临诊症状、诊断和防治措施。02二、传染病的危害性1、传染病可以引起流行,造成大批死亡,带来重大经济损失。2、一些人畜共患病严重的危害人类的健康。3、一些传染病引起的死亡率不高,但能降低畜禽的生产性能。4、影响外贸信誉1、与兽医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关系研究各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新陈代谢、分类鉴定、抗原抗体反应及有关应用的科学。2、与病理学的关系运用大体病变的观察或组织切片技术来辅助诊断。3、与临床诊断学的关系运用临床诊断的办法进行检查比较,区别正常与异常的方法。看、听、摸、测、问。4、与药理学、统计学的关系5、与兽医流行病学和兽医公共卫生学的关系三、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四、传染病的研究方法1、观察的方法2、实验的方法病原的分离培养及鉴定科赫法则(Kochpostulates):(1)在每一病例中都出现相同的微生物,且在健康者体内不存在;(2)要从寄主分离出这样的微生物并在培养基中得到纯培养;(3)用这种微生物的纯培养接种健康而敏感的寄主,同样的疾病会重复发生;(4)从试验发病的寄主中能再度分离培养出这种微生物来。免疫学试验人工感染试验第一章家畜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感染和传染病感染(infection):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反应,这个过程称为感染。显性感染:当病原微生物具有相当的毒力和数量,而机体的抵抗力相对地比较弱时,动物在临诊上出现一定的症状,这一过程称作显性感染。隐性感染:如果侵入的病原微生物定居在某一部位,虽能进行一定程度的生长繁殖,但动物不出现任何症状,这种状态称为隐性感染。处于这种情况下的动物称为带菌(毒)者。病原微生物进入动物体不一定都能引起感染过程,因为在多数情况下,动物机体的条件不适合侵入的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或动物机体能迅速动员防御力量将侵入者消灭,从而不出现可见的病理变化和临诊症状,这种状态称为抗感染免疫。换句话说,动物机体对病原微生物有不同程度的抵抗力。动物对某一病原微生物没有免疫力(即没有抵抗力),称为有易感性。病原微生物只有侵入有易感性的动物机体才能引起感染过程。12非特异免疫:动物生来就具有的对某种致病微生物及其有毒产物的不感受性。01皮肤、粘膜、淋巴结02血管和血脑屏障作用03体液中的杀菌灭毒因素04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05炎症反应06人工主动免疫天然被动免疫天然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特异性免疫:动物在出生后获得的对某种致病微生物及其有毒产物的不感受性(二)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1.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与动物机体相互作用引起的。每一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致病性微生物。2.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3.大多数耐过传染病的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4.被感染的机体能发生特异性反应,如产生特异性抗体和变态反应等,可以用血清学等方法检查出来5.大多数传染病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特征性的临诊表现。第二节、感染的类型1、按感染来源分: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2、按感染的部位分:全身感染和局部感染3、按病原的种类分: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4、按症状是否典型分:典型感染和非典型感染5、按疾病的严重性(死亡率)分:良性感染和恶性感染6、按病程长短分:最急性、急性、亚急性(3-4w)、慢性感染(1month)7、按临床症状分:显性感染、隐性感染、一过型感染、顿挫型感染病毒的持续性感染(Persistentinfection):指动物长期持续的感染状态。由于入侵的病毒不能杀死宿主细胞而形成病毒与宿主细胞间的共生平衡,感染动物可长期或终生带毒,而且经常或反复不定期地向体外排出病毒,但常缺乏临诊症状,或出现与免疫病理反应有关的症状。A慢病毒感染:又称长程感染。是指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性且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