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古代绘画撷英》教案.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9课、形神兼备 迁想妙得——中国古代山水画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画从题材内容来分类,分为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三大类,在整个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节课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山水画,内容属于民族文化传统类教材,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激发民族审美情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2、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艺术风格和特点有基本的了解,认识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艺术。②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训练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③美育目标: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体会中国古代绘画背后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及价值地位,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能在广泛的文化历史背景下理解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所包涵的艺术和文化真谛,增强民族传统文化认同感和审美理解。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绘画艺术作基本的了解和认识。教学难点: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绘画在不同区域的艺术特性,通过对物质层面的分析、研究、挖掘其艺术层面的精神境界找到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文化脉络。二、教学方法1、比较分析法:通过中国山水画作品与外国风景油画作品作比较,让学生能够形象地分析并得出结论。2、引导探究法:美术作品欣赏是个体的审美活动。绘画作品是静态的物质形态,如果让学生独自找出审美的切入点,并展开欣赏,最后得到健康审美感受,是比较困难的。这一过程需要教师的逐步引导,所以要采用“引导探究法”。3、八字教学法:为了帮助学生提高独立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所以我教给学生美术作品欣赏的方法:描述—感受—理解—评论。这是“授人以渔”的教学思想的具体体现。三、学法(主要培养其思维能力)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个性化的情感活动。在教学生掌握美术作品欣赏方法的同时,也应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锻炼,比如:1、描述:形象思维为主。2、感受:由形象思维转为抽象思维为主感性认识理性认识3、理解4、评论:上升为创新思维。四、教学过程1、播放《富春山居图》视频。(背景配音乐:古琴曲《梵声万里》,教师朗读古诗苏轼《定风波》。)情景交融导入,导出课题。2、介绍中国山水画的人文情怀和意境。(例举王维的诗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导入探究课题:由祖国灿烂文化,优秀绘画传统导入课题“形神兼备迁想妙得”,讲解关键词“形”“神”。3、分析介绍山水画的发展。作品赏析:早期山水画作品:国内现存最早的山水画《游春图 》展子虔(隋朝)。重点欣赏:(北宋、南宋、元代的山水画作品)(1)、探究设疑、讨论、解疑刚才的欣赏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感受,看到同学们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很想再进一步去理解山水画的内涵,好!接下来就让我们以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来欣赏几幅较典型的山水画作品。(2)、图片:北宋?? 范宽?? 《溪山行旅图》??????南宋?? 佚名??《深堂琴趣图》??????元代?倪瓒??《六君子》(3)、小组探究讨论抢答屏幕出示:(1)这3幅在选材和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异同??????(2)这3幅画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意境??????(3)你比较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小组代表发言:1、2、3、小结:同学们说的很精彩,观察的也很仔细,能够说出一些内涵的东西,老师着重讲解一下这三幅作品更深刻的意义。*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以俊伟屹立的大山、一泻千尺的飞瀑、路边淙淙溪水及山路上的驴队行旅为对象,真实的画出北方山川的壮美,使人如身临其境。他所画的崇山峻岭,往往以顶天立地的章法突出雄伟壮观的气势,又用碎而坚实的笔墨皴出富有质感的山石,山麓画以丛生的密林,成功的刻画出北方关陕地区山峦浑厚,势壮雄强的特色,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六君子》图是倪瓒的作品,三段式平远构图,近处有六颗树,中隔大片湖水,画上端有一叠远山,以渴笔画山石树木,山石作折带,皴间用披麻皴,树木颇具姿态,景物不多而充满深秋时的凄凉静寂气氛。画上有黄公望等人的题诗。所谓六君子也就是画中的六颗树。画家为这些树木写照,另有寓意,黄公望的题诗已点明。倪瓒的作品笔墨松秀简淡,绝少有设色者,甚至连图章也不用,画中多长诗,作楷书,力求朴素清雅,其画风在元明两代中也独具特色。*《深堂琴趣图》此画虽不知何人所作,但从画面中可看出画风严谨不苟,水墨设色兼工,皆精而不冗,洗练而有情致。画幅虽小而神气迥出,表现悠远的空间及浓郁的诗意。4、山水画的构成要素:笔墨、皴法、透视、构图、形式让学生尝试与油画作对比,分析比较异同。5、教师示范山水画的基本画法。勾、皴、点、染。6、山水画的种类(1)、青绿山水(2)、水墨山水(3)、金碧山水、浅绛山水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艺术特点。、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2)、空间处理上采用“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手法。(3)、创造了“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构成模式窗体顶端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