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论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贯彻新课程理念的思考与做法.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贯彻新课程理念的思考与做法
内容提要: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界正在推进新一轮的新课程改革热潮,在这场改革的热潮中,笔者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第一线的实践者,曾经有过不少的困惑和迷惘,甚至也走进过一些误区。正如任何一个新生事物都要历经曲折与磨炼一样,笔者经过了多番的思考、尝试和总结,方得云雾初开:尽管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以《新课标》为指导,但新课程并不是一种既定的标准和模式,而是一种发展的理念和目标。本文仅是阐述一已之言,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新课程 理念 改革 教学模式
一、新课改热潮下的冷思考
新课程标准凸显“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目标,并力求将人的发展、社会需求和学科知识三者达到有机的辩证统一与整合,其特点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立足生活性与选择性;教学方法体现灵活性与开放性;学习方法强化主动性与实践性;评价目标着眼多元化与发展性。如此所构建的思想政治课,无疑将改变过往“说教”与“应试”的“丑陋”形象,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然而,在新课改实践中的所见所感却总令人迷惑:不少老师为了使课堂气氛活跃来,挖空心思在形式多样化上做文章,但一堂课下来学生并不见得有多少收获,经常是“热闹”过后仍需花更多的时间来补课,结果让老师“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有些老师倡导所谓“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但在具体操作中的“自主”就是自学,“合作”就是小组,“探究”就是讨论,如此把新课程僵化为一种“先进教学模式”,其收效亦可想而知。为此,在新课改的热潮下,有必要进行理性的“冷思考”:新课程是否仅仅是教学形式的的创新?新课改的实验是否为了寻求一种先进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范式?笔者认为,尽管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以《新课标》为指导,但新课程并不是一种既定的标准和模式,而是一种发展的理念和目标。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是对内容的反映。教学方法就是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方法的优孰无疑对教学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巧妙的教学方法让人赏心悦目、茅塞顿开,实现事半功倍,而拙劣的教学手段则会直接导致教学的失败。但是,内容才是根本的决定因素,衡量形式的好坏除了其本身以外,还必须根据是否符合内容才能作出客观判断。所以,作为新课改重头戏的教学改革,在教学过程中优化教学情景和教学方法固然重要,但如果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创新,而忽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忽视教学方法与知识要求的内在联系,把课改实验打造成一项“形象工程”,那么,教学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样的话,当前推行的课改实验也就失去了原来的初衷。
因此,新课改并不是要寻求一种先进的标准教学范式,而是要求每一个老师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与时俱进地反思过往的教学模式:是否抹杀了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是否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是否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培养的对象是否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否实现了过程与结果的优化结合?一句话,就是要反思我们如何教学才能够回应科学发展、社会进步以及教学实践本身发展提出的要求。让教师在反思中成长,让教育在探索中前进,是新课改真正的内涵。
同样,新课程是一种新理念,但并不是一项“新发明”,而是对过去原有课程的批判继承。换句话说,新课改不是要对过去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模式进行进行全盘否定,而是既弘扬过去的优秀实践,也改进过去的偏差和不足,同时在此基础上得到发展和升华。因而,新课改的推行需要每一位老师揉合自身对教学已有的科学认识和有效经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尝试和探索,逐渐把外在的新理念内化为自己的认识,转化为自己的理论素养,并进而转化为自己的教学素养的一部分,也只有这样,才能将新课程的理念落到每日的课堂上,落到每个学生的身上,新课才能有。力争全方位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性、政策性、时效性综合性、针对性注重学生发展,关注学生个性需要;培养科学素养,体现与人文的结合;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多样学习方式;注意学科渗透,改变学科本位观念;构建多元评价,激励学生走向成功。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为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 实践能力
第 1 页 共 4 页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