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六章第一节 社会经济基础与要素.docx
PAGE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六章第一节社会经济基础与要素
一、社会经济基础的概念与特征
社会经济基础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指的是在特定社会形态中,一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结合而形成的物质生活条件。这一概念最早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用以揭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经济基础的核心要素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生产方式和分配关系。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主要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生产方式以资本积累为特征,分配关系则体现了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占有。
社会经济基础的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具有客观性。社会经济基础的构成要素是物质性的,如生产工具、生产资料等,这些要素的存在和变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次,社会经济基础具有历史性。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基础具有不同的特征,这反映了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的阶段性。据统计,从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的生产力水平提高了近千倍,这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
最后,社会经济基础具有决定性。在社会发展中,社会经济基础对社会上层建筑具有决定性影响。这意味着,一个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观念、文化形态等上层建筑,都是由其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例如,在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和农业生产力决定了封建主义的政治和经济结构。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取代了封建主义,这一转变也导致了政治制度的变革和现代文化的形成。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生产力指的是人类在生产过程中用来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包括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等要素。而生产关系则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所有权关系、管理关系和分配关系等。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必须相应地发生变化以适应新的生产力水平。例如,在工业革命时期,机器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这促使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然而,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原有的生产关系就成为了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这时就需要通过社会革命来改变生产关系,以释放新的生产力。
(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不仅受生产力的影响,同时也会对生产力产生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它能够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反之,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时,它将限制生产力的增长。例如,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通过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如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可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大幅提升。
三、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的构成要素
(1)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的构成要素紧密相连,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的所有权集中在资本家手中,劳动者成为雇佣劳动者。这种所有制形式导致了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进而影响了生产的目的和方式。
(2)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关系包括劳动者之间的合作、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以及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雇佣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劳动者之间往往存在着竞争关系,而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则是对立关系。这种关系不仅影响着生产效率,还深刻地影响着社会阶级结构和意识形态。
(3)产品的分配关系是生产关系在经济基础中的体现。分配关系决定了生产出来的产品如何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分配,包括工资、利润、地租等形式。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中,分配关系通常以市场价值为基础,资本家通过市场规律实现利润最大化。这种分配关系不仅反映了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差异,还反映了劳动者与资本家在财富分配上的不平等。
四、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影响
(1)经济基础作为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上层建筑产生深远的影响。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道德规范和艺术等意识形态,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经济基础的变化,如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关系的调整,会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例如,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下,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了资产阶级政治体制和自由主义思想的兴起。
(2)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影响首先体现在政治法律制度上。在不同的经济基础下,政治法律制度会相应地调整以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在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决定了政治法律制度的保守和封闭。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的政治体制和法律体系则更加注重私有财产的保护和市场经济的自由发展。
(3)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影响还表现在意识形态领域。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人们的社会意识、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会发生变化。例如,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下的竞争观念和个体主义意识,与封建社